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01-13 09:56:01
原標題:建構思想共生的閱讀場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建構思想共生的閱讀場
來源:中國教育報
從小生長在黃河入海口的我,對黃河有著至深至厚的感情。我從一名中學語文教師轉身做教育科研管理、教育宣傳工作至今,能不負同仁給我冠以東營教育科研的“領跑者”、素質教育成果的“培育者”、課改教改典型的“推介者”的名號,或許緣于我的一個習慣:喜好讀書。從自己讀到推動和帶領更多人讀,職業生命如同黃河入海一樣,河海交匯出一片別樣的教育風景。
我認為閱讀推動者,首先應該是一名閱讀先行者。讀書,連接起我的每一個黑夜與白天,串起了我40余年的教學與研究、近一個甲子的生活。也正是這種對于閱讀的熱愛,促使我20多年來,無論是做教育科研管理,還是做教育宣傳,我領銜的團隊始終行走在“讀”與“研”專業發展的道路上。
我的認知是,讀書與課題研究密不可分、水乳交融。2002年3月,我首次獨立主持的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中小學管理創新的實踐與研究”獲準立項,為了做好這個研究項目,我聯合了全市有思想、有作為、有影響的11名中小學校長開展了攻關研究。我把這群教育尋夢者召集在一起,共同讀書學習、共同研討探究,借助課題研究,與這群尋夢者激情前行。
在此過程中,我從不自覺到自覺聚焦“讀—思—研—寫”式的研究與實踐“自組織”,到由東營市教育局命名成立“季俊昌名師工作室”、東營市總工會評選確認“季俊昌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等官方認可的“團隊組織”,從意識到唯有團隊閱讀才能迸發力量,到真切體會到閱讀更是抱團發展的“黏合劑”和動力源泉,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充分體悟到了閱讀之于專業成長價值與職業成就的意義。
在教學成果培育中建構思想共生能力共長的閱讀場,積蓄團隊成長的勇氣與力量,成為工作室“共讀共研、抱團行走”的有力支撐。2010年,我聯合10位校長再次聚焦“課程教學改革”,啟動了以10個分課題為支架的“課程與教學校本行動研究”成果物化工作。強調更多的是“讀書”“查閱資料”,這種圍繞一個主題,帶著問題讀,成為讓研究更深入、讓成果培育更高效的重要方法。
沒有持續、大量的專業閱讀積累,成長的地基就不會牢固。我格外注重團隊的專業化學習,有針對性地指導成員閱讀專業圖書,從案例類書籍開始讀起,擴展到經驗型書籍、分析型書籍、原理型書籍,根據自己的情況循序漸進,進行“有坡度的閱讀”,以此促進成員實現個人學識和格局上的破繭成蝶。在敦促團隊成員不斷閱讀的同時,我還要求大家寫讀書心得,并在定期舉辦的讀書交流會上分享,讓“輸入”與“輸出”兩條脈絡渾然天成、共融互生。
讓閱讀的種子迎風飛揚。我相信,種子飛落的地方,必會長成花,長成樹,長成一片片花木繁茂的森林……
影響我的一本書:《棋王》
記得1986年1月,彼時在山東教育學院中文系離職進修的我,周日到濟南泉城路上的新華書店逡巡翻閱,見到了一本小書《棋王》(作家出版社)。這是阿城的一本小說集,書中收了他的三個小中篇和六個短篇;序言的作者季紅真,和我同姓。于是我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且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
小說洗練的文字和敘事風格很合我的心性,30多年來,這本小書我讀了無數遍。我喜歡三個中篇的主人公“棋王”“樹王”和“孩子王”,更喜歡棋王王一生這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發生的“吃”與“下棋”的俗事,讓人參悟出很多人生大義來。在“吃”這一物質性追求有了著落后,努力參透研磨棋藝,追求一種精神上的完滿,如王一生所說,“人還要有點兒東西,才叫活著”。這種不役于物質與環境,執著與堅毅地追求生命燦爛的上進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在專業發展之路上奮力前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