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02-28 10:46:02
原標題:萃取屬地文化標識 創建文化品牌學校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萃取屬地文化標識 創建文化品牌學校
來源:中國教育報
“齊楚今何在?滕猶舊國名。”滕州古為“三國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是“科圣”墨子的故里,這片歷史悠久的文化沃土,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墨子的文化思想遠播海內外,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山東省滕州市切實推進屬地文化傳承,創立了一所以“墨子”命名的學校——滕州市墨子中學。
墨子中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造文化品牌,增強文化軟實力,搭建有效平臺,對青少年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教育,提升青少年文明道德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課改浪潮中,學校踐行創校宗旨,汲取墨學精華,開展墨學育人行動研究。做好頂層設計,構建“一核四層”校園文化育人體系,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養文明的功效,古為今用,實施系統化文化育人策略。“一核”即“兼和”文化,“四層”即文化育人、環境育人、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四個層次,將墨學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辦學理念、校園建設、學校課程開設及學校育人活動融合,借力校園文化建設,實現文化立校、文化治校、文化名校。
文化育人 以愛潤品
學校在傳承、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致力構建更仁愛、更文明、更和諧的校園生活。站在教學樓前,遠望墨子塑像,“兼愛”二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在教學和育人的道路上,墨子中學始終踐行墨子“兼愛”思想,對教育事業滿懷堅定和熱愛,通過實踐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奉獻,學校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樂土、健康成長的沃土、教師發展的凈土、承載師生幸福的和諧家園;教師秉愛育人,為學生播種愛和希望,尊重、理解、關愛每一名學生,讓學生沉浸在充滿愛的校園氛圍里,體會生命的美好,感受成長的幸福,潛移默化中學會愛和感恩,與同學友好相處,尊敬教師和家長,兼愛共贏。
學校結合墨學文化,集合全體師生的才思智慧,總結出特色鮮明的文化主題——“兼和”。“兼和”,即兼容多端而又和諧。“兼和”,融匯了墨子“兼愛”和“非攻”的思想,是對墨子思想的高度概括。以“兼和”作為學校的文化主題,對學校而言,就是尊重和發展每一名教師和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學校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實現自我價值;對教師而言,即同事之間團結一致,相互交流學習,并且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規律,因材施教,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學有所長;對學生而言,就是志存高遠,不因小事斤斤計較,用寬廣的胸懷善待他人,從而激發道德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健全的人格。“兼和”文化,融于心、踐于行,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師生從小事做起,于細微處見真情,真情至和,和諧共生,已凝結為墨中人的精神底蘊,激勵著一屆屆學子砥礪人格品行、努力求學奮進。
環境育人 潤品于形
環境是“化人”“育人”的重要途徑,校園文化是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墨子中學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十分注重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墨子·所染》記載:“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可見師長的教育是主導,而外在環境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建校以來,墨子中學一以貫之,慎終如始地踐行“染色論”,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整體構建校園育人環境,營造校園育人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涵養性情、磨煉意志、追逐夢想。
走進墨子中學,目之所及,耳之所聞,包括撲面而來的氛圍,都洋溢著文化的氣息。校園內建立多個主題文化園區,如“躬耕園”“棲鳳臺”,以及墨學展室、墨子事跡圖長廊、墨子文化墻等,積極宣傳墨子的思想精髓、科學成就、育人理念和故事等;校園道路命名彰顯墨學文化,如“兼愛路”“染山路”“鳶飛路”等;開展墨學特色班級文化建設,各班級以墨子名言關鍵詞命名,如“尚同院”“尚賢館”“兼愛班”“默思班”“致遠班”等。校園內有石刻20多處,如“以愛潤品”“以身戴行”“志強智達”等。學校積極營造文化育人生態,讓校園內每一條路、每一塊石、每一面墻、每一處園景、每一條走廊、每一間教室都烙上文化的印跡,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師生心靈。
課程育人 潤德于心
學校建校以來始終致力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中國教育學會評為“全國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試點學校”。墨子的成就不僅在思想領域,更有數學、力學和光學成就。學校把這種文化底蘊融入校園、融入課堂、融入課程,充分地喚起滕州學子的文化情懷和鄉土認同,不僅支撐起學子的精神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帶給師生文化的浸潤與陶冶、思想的啟迪與引領、信念的堅守與力行。因此,墨子中學一方面讓墨學文化與學科教學融合;另一方面開設墨學校本課程,開展墨學專項研討活動。在語文課上講墨子名言、墨子故事,在物理課堂上講“小孔成像”、力學原理,在數學課堂上講墨子關于“倍”“周”“圓”“直線”的定義,在勞動課程上講墨子的機械制造……讓墨子在幾何學、物理學、光學、哲學等方面的成就走進課堂、走近學生。
學校開發“墨學導讀”校本課程,印發《融入黃河文化的墨學讀本》《墨學三字經》《墨子故事讀本》《墨子名言》《墨子成語》,讓學生讀墨子、了解墨子事跡、理解墨子思想、領會墨學精髓。同時建設了20畝柿子林,借此優勢開發田園勞動課程,38個教學班在柿子林中各有一塊試驗田,自主使用,自主管理,讓學生充分享受勞動的過程、收獲實踐的成果。
活動育人 以身戴行
結合屬地文化,墨子中學開拓了一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育人新路徑,引導師生“以身戴行”。
近年來,墨子中學大刀闊斧地開拓進取,通過校內和校外豐富多彩的活動實踐,滋養學生身心,用心用力用情,通過各種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育人目標落地生根,不忘本來,開辟未來,本著科學的態度,堅持辯證取舍、推陳出新,不斷推進各類文化育人活動,賡續文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墨子中學開展風箏節、墨子文化藝術節、科技創新周等系列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學校提倡節約,引導學生在水電等公共資源使用方面踐行“節用”思想,提倡“物盡其用”“去除無用之費”,開展節水節電等行動。在“躬耕園”內開展田園實踐勞動,培養學生勞動技能,教育學生珍惜勞動成果,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組織研學旅行,深入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墨子紀念館、墨子出生地、墨學實踐基地,學習墨子的實踐精神,涵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創新是墨子實踐精神的靈魂。為了深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滕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接續過去、當下和未來,學校成立科創、創客、躬耕等多個社團,舉行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創新實踐,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創新能力,努力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憶往昔歲月崢嶸篳路藍縷,看今朝責任重大繼往開來。28年櫛風沐雨,從龍泉塔下初具規模到搬遷現址發展壯大,墨子中學以它豐厚的文化底蘊,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卓有建樹的學子。新時代,學校立足實際,加大墨學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校園文化工程,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堅持以文鑄人、以人彰校,推進文化和課程建設、校園建設深度融合。在未來發展中,學校將不遺余力豐盈校園文化,努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流光溢彩!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墨中人,正躊躇滿志,用心詮釋著學校文化的深刻內涵,為學校發展譜寫出新的篇章!
(韓典華 顏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