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3-03-29 10:04:03
原標題:多學科考古描繪我國人類史、文化史、文明史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多學科考古描繪我國人類史、文化史、文明史
來源: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張蓋倫
2022年5月18日,在距“鄖縣人”1號頭骨發現33年后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遠的考古發掘地層壁面上,“鄖縣人”3號頭骨面世。2022年12月3日,這枚頭骨在湖北鄖陽學堂梁子遺址被順利提取出土,進入修復和研究環節——它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在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上,大家重溫了這個故事。多種科技手段的使用,讓研究人員得以對百萬年前的頭骨進行精準描摹。
3月2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宣布,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陜西旬邑西頭遺址、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等十個項目入選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學堂梁子遺址因曾發現兩具約100萬年前的直立人頭骨化石(俗稱“鄖縣人”)聞名。2021年起,為解決 “鄖縣人”相關學術問題,并為建設考古遺址公園、活化歷史場景創造條件,多個單位組成的多學科交叉考古團隊,對該遺址開展新一輪考古發掘與研究。
科技手段貫穿始終。
為保障考古發掘的質量和文物安全,各方共同努力,在遺址創新性地搭建了1000多平方米溫濕可控、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考古方艙和考古工作站。為了使考古發掘更加科學、系統、規范和可持續,考古團隊引進了考古發掘數字管理平臺、ArcGIS系統和最新的發掘記錄系統。
“鄖縣人”3號頭骨面世后,團隊還制定了科學周密的工作方案,采用最新的田野考古規程和前沿科技手段,多學科聯合攻關,對埋藏頭骨化石的部位及時進行了擴方發掘。圍繞人類化石和其他遺存,考古團隊系統采集了1400多份樣品,用于年代、環境、埋藏、殘留物和分子生物學分析等多學科研究,拍攝了20多萬張高清照片,進行了20多次高分辨率實景三維建模,留取了海量影像與數據資料。
考古人員透露,新的取樣和多方法測年,將會為頭骨給出更精確的年代數據。
趙家徐姚遺址位于山東臨淄東部,這是一處舊新石器過渡階段人類遺址。
在發掘過程中,發掘團隊圍繞區域地貌演變與氣候變化、遺址周邊景觀重建、堆積形成過程、遺物埋藏環境等問題進行了多學科考古研究,從年代、沉積、植被、氣候等多個角度探討以趙家徐姚遺址為中心的舊—新石器過渡時期的人地互動機制。這一遺址的發掘與研究也深刻揭示了東西方農業起源路徑的差異。
再將目光投向我國西北。
南佐遺址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后官寨鎮南佐村。該遺址考古工作從一開始就將多學科合作研究作為重要組成部分。
碳十四測年、動植物考古、同位素分析、陶器殘留物分析、陶器科技分析……在多種手段加持下,分析表明南佐陶器火候在1000℃以上,與長江流域和黃河下游存在遠距離聯系。
南佐的發現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黃土高原已經進入早期國家或文明社會階段。它對客觀認識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尤其是隴東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的關鍵地位以及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具有重要意義。
關強表示,2022年,中華文明探源第五階段研究、“考古中國”18個重大項目統籌推進,254個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系統實施,1432個基本建設考古項目高效開展……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新發現和新成果。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更是過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杰出代表。它們以更加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