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10-19 14:11:10
原標題:變“文化下鄉”為“文化在鄉”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變“文化下鄉”為“文化在鄉”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蘇 銳 文/圖
9月,山東省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馬山子鎮的2024年度消夏晚會舉辦了最后一場。
雖已入秋,鎮上的蚊蟲依然不少,臺下男女老少紛紛抹起風油精。基層晚會不比大城市,既是文娛活動,也是政策宣傳的好機會。開演之前,鎮上相關單位的工作人員,給到場觀眾發放安全生產宣傳單頁,舞臺背景大屏滾動播放燃氣安全警示片。
消夏晚會的舞臺,設在鎮上新建的一處商業街區,一間空置的房子成了臨時化妝間。
情景劇《借娘》的上演,將晚會推向一個高潮。這是類似小品小戲的節目,從城鄉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切入,講述愿意外出闖蕩的年輕人與難離故土的老年人之間的隔閡誤解。劇中,直播帶貨、科技助農、婆媳關系等鄉村常見元素逐一亮相。
導演是馬山子鎮大梁王村的李桂英。她有多個身份:中國共產黨黨員,馬山子鎮金銀花種植大戶,大梁王村廣場舞隊隊長。
李桂英說,《借娘》是根據她近些年的觀察創作的。她既是導演,也是編劇,演員則是村中廣場舞隊的隊員。得益于當地黨委政府的牽線搭橋,李桂英學習外地經驗種植20多畝金銀花,每年收入可觀。
馬山子鎮百姓大舞臺演出現場
“我們不光跳廣場舞,還嘗試新創舞蹈、編小戲、制作短視頻。”在李桂英看來,基層重視文化工作非常必要,不僅能實現群眾的文藝夢想,還能助力和諧穩定,讓鄉親們之間多交流。
馬山子鎮位于渤海南岸,全鎮21個行政村之中,有3個漁業專業村,3.4萬人,曾是黃河故道入海口,也是全國知名的優質鹽生產基地和海鮮供應基地。
如今,馬山子鎮擁有文藝團隊超120個,年舉辦各類活動超900場,連續3年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測評位居濱州市前列。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背后,源于馬山子鎮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深刻認識。
“鄉村振興不僅要幫助群眾致富增收,還得解決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問題。”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馬山子鎮黨委書記周榮庚介紹,這幾年,馬山子鎮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變“文化下鄉”為“文化在鄉”,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發揮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
王風茹是馬山子鎮的水產養殖戶。熱愛文藝活動的他,經常到鎮上綜合文化站聽課,有時是“文藝活動組織課”,有時是“水產養殖課”。幾年下來,王風茹說自己是“物質精神雙豐收”,不僅歌唱得大有長進,水產養殖的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交易額相比前幾年已經翻番。
“人心情好了,干什么都有勁。”王風茹告訴記者,現在他一上臺,家里老少七口人在臺下吶喊助威,讓很多人羨慕不已。
如今,馬山子鎮21個村都建起鄉村書房,鎮上還投資20多萬元購置百余套健身器材提升文體廣場品質,2000多位文藝愛好者成為馬山子鎮舉辦文藝活動的堅強后盾。
馬山子鎮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總是用行動證明。
去年以來,馬山子鎮累計策劃百姓大舞臺演出40多場,馬山子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場場必到,為走上舞臺的群眾鼓掌叫好。
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也帶給馬山子鎮更美好的發展前景。
今年國慶假期,馬山子鎮岔間漁港的游客接待量同比往年大幅提升。因為開發時間較晚,岔間漁港保留著原生態的漁家風情。一些游客從濟南、淄博等地自駕趕去,吃一碗農家飯,看一場“村晚”。原來在海上謀生的老漁民,也回到岸上敲起鑼鼓、喊起號子,成為民俗秧歌隊中的一員。
周榮庚介紹,馬山子鎮基層文化陣地的建設沒有完成時。時代在發展,群眾文藝的形式也在變化。鎮上將圍繞讓群眾登臺的目標,進一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讓先進文化占領各村廣場,乘著文旅融合發展東風,凝聚起過好日子的精氣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