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1-01 09:03:01
原標題:地域文化與童年成長的交融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地域文化與童年成長的交融
來源:光明日報
大秀的兒童小說《大河的歌謠》(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入選2024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選取黃河作為敘事背景,體現作者對中華民族文化深厚的敬意和可貴的探索精神。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僅是地理上的河流,更是文化上的河流,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為小說提供充足的素材和廣闊的意蘊空間。作者通過將黃河、古詩詞、豫劇等文化符號融入小說,力圖實現對黃河文化的深入發掘與動態演示。在對優秀傳統文化尊崇的基石之上,作者更是通過創新性表達,讓這些文化元素煥發出新的旺盛生命力。
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地區獨特的精神風貌和物質遺產的總和,在兒童文學作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用。它不僅為故事提供豐富的背景和情境,而且通過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和主題價值的生成,使作品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深遠的意義。作者在“黃河”這樣一幅宏大厚重、氣勢磅礴、意境深遠的潑墨山水畫之上,又采用工筆人物畫的技法,憑借色彩明亮靈動、線條流暢細膩、筆法剛柔交錯的手法,描摹出以白藕、馬槐為代表的鄉村少年形象。在奔流向前的時代長卷中,孩子們經歷著個體與社會的碰撞,不斷探索自我、認識社會,得到心靈的成長。通過地域文化的融合,童年成長的主題變得更加豐富和立體,也進一步彰顯地域文化的時代價值。
孩子們在候鳥保護的課題中所面臨的游戲、學習、家庭瑣事,構成豐盈的個體敘事肌理。高遠的文化意蘊和社會場景,與這些具體而微的個體敘事,二者相互映照,又呈現出層次感,營造一幅個體與時代共振的畫卷。在《麻雀臺》一章中,類似放羊、豫劇、鍋盔、“火車頭”棉帽、蘆葦涼席等日常生活印記隨處可見,發揮著風物在文本中的見證和旁觀價值。為了增加歷史的光暈,作者還設置了麻雀臺村的老牌坊。隨著黃河決口,老牌坊已被湮沒在時光里。通過作家的書寫編織和讀者的凝視感受,這些尋常的事物超脫日常的范疇,生發出更多的意義,呈現出匠心雕琢的現實質感。曾經矗立在村口、雕梁畫棟的老牌坊,是勞動人民在這片土地生存繁衍的文物證據,也是鄉村生活的一種象征。
地域性書寫可以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世界,為文本找到一個接地氣、有煙火氣的時空維度,是作家創作抵達現實性和普遍性文學想象的涉渡之舟。小說中,隨處可能發生的普泛性細節,只有放置在某個更為鮮活的場域之中,才能生根發芽、開枝散葉,生長出更為茂密的文學想象。
同理,喜愛候鳥的孩子們爭當“護鳥天使”,寵愛弟弟而又熱愛摩托車的清河,這些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只有放置在某種閃亮的舞臺,比如山東小村莊旁的九曲黃河灘,才會與黃河流域孕育的農耕文明、中原文化等發生相互交融,從而發掘出“大河的歌謠”的時代價值、思想內涵和精神力量。我想,也正是洞見到這一層邏輯,作者才把這本書命名為《大河的歌謠》。也只有領悟文本深處的文化價值面向,讀者才會聞弦賞音,體會《大河的歌謠》的旋律之美。
自覺的地方性書寫和動態的接受閱讀過程,重新闡釋地域文化,構建起超越地域的橋梁紐帶,從而生成更為宏觀的時代性和普遍性面向。地鵏、天鵝、白鷺等候鳥與喜鵲、布谷等留鳥,聚集在黃河灘一個叫麻雀臺、即將搬遷的小村莊,自然而然地衍生出空間的錯位、時間的流逝,以及河流的流動感,這些都為讀者思考關于生態保護、農耕文明、生存繁衍等普遍主題提供生動鮮活的養料。白藕爺爺曾經因為救助地鵏而登上省報的新聞,這張報紙被拿來當作護鳥主題展覽的重要元素,這既是家庭中對生態保護意識的代際傳承,更是黃河流域世世代代勞動人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等優良傳統的縮影。
作品中的人物,不僅有兄友弟恭、道法自然的淳樸,也提到世俗性的瑕疵。作者把童年建構在現實生活之中,從而使人物形象呈現出復雜的靈魂向度和多元的精神面貌。在弟弟馬槐發現哥哥清河的秘密之后,馬槐選擇直面并與哥哥對話,選擇主動向白藕道歉請求原諒,而不是逃避躲閃。對過往的反思,本質上意味著馬槐個人主體性的覺醒、價值觀的重塑和人格的完善。白藕和馬槐在這段時光里,不斷追問有關生態保護、社會責任、家庭溫情等的人生課題,在成長中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理解自然與認識社會。這種不斷尋求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過程,也正是童年成長的內核性愿景。
《大河的歌謠》展現當代少年在祖國蓬勃發展、自然環境持續優化的時代背景之下的心靈成長史,折射和傳遞出黃河文化蘊含的深刻時代價值、崇高精神追求和深沉道德品格,實現對兒童成長主題更為寬闊、開放的文學想象。
(作者:周長超,系魯迅文學院副院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