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網
2017-01-15 07:49:01
佩戴著常州大學校徽的周有光。(資料圖)
包海霞 攝
中新社北京1月14日電 題:“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辭世:上帝把那束光收走了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14日,在過完虛歲112歲生日的第二天,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駕鶴西去。
2012年9月,哲學家李澤厚拜訪周有光。彼時,這位睿智豁達的老人說:“上帝太忙了,把我忘了。”
現在,上帝把這束光收走了。
在北京東城區后拐棒胡同的一幢普通居民小區,周有光人生最后三四十年就住在這里。小區從居委會干部到雜貨店老板、理發店師傅都知道這位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的老爺子。
但老爺子生前卻一直反對“漢語拼音之父”這一稱呼。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培成是周有光的學生。蘇培成告訴中新社記者,周先生的拒絕有他的道理。上世紀50年代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是國家行為、集體項目,但周先生對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積極推廣漢語拼音體系,作出了獨特貢獻。是他推薦使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是他首先提出要拼寫以北京話語音為基礎的普通話。
“1979年他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會議,讓‘漢語拼音方案’成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高瞻遠矚地提出讓拼音輸入成為中文信息處理的主流。甚至日本在遇到日語電腦輸入的問題時也來向他請教。”蘇培成說。
出生于1935年的蘇培成比周有光小近30歲,但兩人在幾十年亦師亦友的交往中,結下了深厚情誼。倆人前后通信100多封,“都是談語言文字,很少談個人,也很少談別人。”蘇培成說,有不同看法時他會直接跟老師提出來,老師也會予以懇切回復,這些信后來結集出版,成為研究周有光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
實際上,研究漢語拼音只是周有光百余年人生長河里三分之一的工作。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葩”的他,身上充滿了傳奇色彩:50歲之前,他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家;從50歲到85歲,他是語言文字學家;85歲之后,他又是思想家。他被連襟沈從文稱為“周百科”。
有人統計過,周有光出版的著作中,有一半左右是在退休以后完成的。他在百歲之后,仍筆耕不輟,100歲時出版《百歲新稿》,104歲時出版《朝聞道集》,105歲時出版《拾貝集》,以后又陸續有《從世界看中國:周有光百歲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問世。
一個多世紀的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和起伏。他的一生經過了晚清、北洋、民國和新中國四個時代,有人戲稱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將他看做百年中國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一個縮影。除了與整個民族共同經歷的那些苦難,還有個人的悲傷。抗戰期間,6歲女兒去世;2002年,老伴張允和去世;2015年,唯一的兒子猝然離世。
“她忽然離我而去,使我如臨霹靂,不知所措。有一天,我偶爾想起,青年時代讀書,有一位哲學家說,個體的死亡是群體進化的必要條件。我豁然開朗,這就是自然規律。”談及夫人張允和的離世,周有光曾說,“想不通的時候,你拐個彎就通了啊。”
樂觀豁達、堅持思考也是他長壽的秘訣。逢年過節居委會干部都會到家里慰問這位高壽老人。“地上還是幾十年前的地板革、白墻、木家具,比普通人家里都簡單。但老先生人很好,待人和氣,還給我簽名拍照。”一位于姓居委會干部告訴記者。
生活簡樸是周有光給學生們一直的印象。蘇培成說,無論是原來住的沙灘后街,還是后拐棒胡同,他的住處都很簡潔,生活也很簡單,很少有人知道他還資助了一些有困難的學生讀書。
2016年新年伊始,面對前來看望他的出版社編輯葉芳,周有光說了一句帶有人生總結意味的話:“我是認真思考了這個世界的。”
2018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老先生看不到了,但他留給人間的那束語言和思想啟蒙之光長存。(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