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1-31 07:47:01
新華社北京1月30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張漫子)一卷紅,幾許墨香,年味兒飄蕩;孩子們簇擁在案旁,看長輩以墨蘸滿憧憬、在正丹紙上勾勒對來年的寄望。
中國春聯,以及其中的平平仄仄,流傳了千年。今天,它又有怎樣的新風尚?
春聯里的“全家福”
如果說,置年貨、掛春聯、挑燈籠是中國春節的標配,那么自制春聯就是深圳“90后”工程師梁婷珺一家的春節標配。
臘月二十九,梁婷珺遵照童年時爺爺的教誨,在條案上鋪好正丹紙,研墨、構思,一字一句工整成聯,一筆一劃著墨書寫。姑姑、姑丈在她身后,姐弟和爸媽圍在她左右,猜測著下聯。
平日里一家人各奔東西,年關時候才能相聚。寫春聯,無疑為每次的團圓做了媒,“紅對聯挑起來,才覺得年真正開始了。”梁婷珺告訴記者,“爺爺說‘無聯不成春’。”
關于春聯,梁爺爺留下的講究和說法還有很多。比如,正大門四字聯,次大門五字聯,小門七字聯,堂聯為十一眼或十三眼。他還說,是南遷而來的客家人,把中原的春聯文化帶到了南方。
“不能小看寫春聯、猜字謎、挑花燈等祖輩留下的文化,這些是我們的財富。”爺爺去世后,一家人手寫春聯的習慣一直保留下來。算起來,每寫一次春聯,就是一幅團圓的全家福。
一家人搬出文房四寶,展開紅紙,對對子、寫春聯、交換春聯的過程,給新春佳節添了些許儀式感。“一筆一劃,你一言我一語,放慢了生活的節奏。我們都很珍惜每年的這個時刻。”
對梁家來說,春聯意味著團圓和傳承。
春聯里的“生意經”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80后”李超當年在小學語文課上學習王安石的這首《元日》時并沒有想到,可以從“舊符”“新桃”里掘出生意經。
從2016年底到2017年1月,每天都有很多人從李超的淘寶店里“訂制”春聯。李超介紹,以前自己的淘寶店主要依托家鄉貨源,做些宣紙和墨汁生意,自從去年有人通過“旺旺”問他,可不可以找人手寫春聯時,李超發現了新的商機。
“現在人們想法也多,不再喜歡千篇一律、老式的機打春聯,而是喜歡貼些特別的、或者干脆自己對春聯。”李超開始著手尋找能寫字兒的人。
張福忠是李超的遠房親戚,是當地鄉鎮醫院的一名醫生。因為字寫得秀氣、漂亮,每逢過年、或有人結婚時,總有街坊、朋友找他寫“福”寫“喜”、寫對子。
“一頓酒之后,張福忠答應幫我忙,說寫寫試試。”作為回報,每寫一百幅春聯,李超也給張福忠包個紅包。
他們倆都沒想到的是,訂單越來越多,多的時候一天能有好幾百個。從去年10月份開始接單,到年前一周,張福忠已寫了近萬幅。“托互聯網的福,全國各地的人,家里都能貼上我寫的春聯。”
更讓張福忠興趣盎然的是,從全國各地“飛”來的訂單里,許多網民自創的春聯妙趣橫生。“紫燕銜春,染綠風兒萌噠噠;金雞報曉,啼紅日子樂呵呵”“梅花香自苦寒來,職稱考試門門過”……
不少收到春聯的買家很滿意,專門點評春聯上的字兒寫得好。張福忠笑笑說,“我這新的一年更得好好練字了!”
春聯里的中國之美
“80后”英國白領瑪麗,在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工作。除夕前夜,她收到了中國朋友寄來的春聯。
“似剪春風裁畫卷,如歌日子唱雞年。”盡管不能確切明白含義,但借助電子詞典,瑪麗可以流暢地讀出上下聯。
她按照朋友的“提醒”將上下聯貼到大門兩側,馬上自拍,并發給遠在曼徹斯特的爸媽。“哈哈,我知道春聯,它相當于我們圣誕時家家戶戶門臉上的冬青花環(Holly Wreath)。”
一次在北京語言大學的學術交流中,她得知春聯是楹聯的一種。簡明的語句,精妙的詞匯,優美的韻律,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學價值,成就了春聯這一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
瑪麗告訴記者,一次去東南亞的旅途中,她在越南中部一個小地方,見到當地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帶著孩子到寺里,求僧人在紅色的“對聯紙”上豎寫漢字。“好像也是2月初,雖然當年的我還不識漢字,但我知道那對母子將這作為一種祈福的方式,把吉祥和祝愿帶回家。”
來到中國四年多,如今瑪麗對漢字和漢文化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漢字是很迷人的文字,我喜歡與漢字有關的藝術形式。”在她看來,漢字與英文不同,一個字有可能有多個含義,由字組成的春聯給人一種神秘、玄妙的感覺。
“鄭老師告訴我,許多在民間流傳很廣的春聯里面,不僅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的期待,更含有‘和’的中國精神在里面。”
提到春節計劃,瑪麗興奮不已。“去年我在中國朋友家嘗到了手工餃子,今年我們約好去逛廟會。我會在今年的春節里慢慢體會這些中國之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