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2-04 09:22:02
新華社北京2月4日新媒體專電 題:“年味兒”也懷舊!那些記憶中的自制春節零食
新華社記者
新春佳節仍在進行時。想必對當今大多數人來說,過年期間享用各色美味佳肴已是尋常之事。但或許在大魚大肉、杯盤狼藉的間隙里,往昔物資匱乏時代曾讓人垂涎三尺的自制春節零食的記憶,也會悄然涌上心頭,勾起我們對于舊日“年味兒”的懷戀。
新華社各地記者在春節期間,或走訪街頭,或采訪親友,尋覓那些記憶中的自制春節零食,以饗“吃貨”。
零食:糖環
坐標:澳門老城區下環街市“牛記油器”
記者:劉暢
吳澤霖是“牛記油器”第三代傳人,30歲的他腦海中一直有這樣一幅畫面:70多年前,祖父吳義牛在春節前夕推著小車在沿街叫賣自制的油器零食——糖環、脆角、煎堆……咽著口水的孩子們追著小車整街地跑著,跳著。
吳澤霖所說的“糖環”,是用面粉、白糖等食材捏成蓮花的形狀,放到油鍋里炸,直到炸脆出鍋。除了糖環外,類似口味的零食還有脆角、煎堆、牛耳仔、豆沙角等等。這些食品有個共性,就是油、甜、脆——人們希望在春節的時候多一點油水、多一些甜蜜,來年能過上‘家肥屋潤’的好日子。
糖環香甜酥脆,非常受歡迎(新華社記者 張雅詩 攝)
在四、五十年代的澳門,普通華人的日子都過得清苦,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對傳統佳節的重視程度。普通人家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吃好一些,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于是,嘴饞的孩子們只要出門串巷,便能“撈”到味道各異的別家零食。
因為生意好,平時只有吳澤霖和父親兩個人的小鋪,在年關前又請了岳父、岳母來幫忙。一家人早上六點鐘就開始點火生爐,直到傍晚時才打烊休息。
吳澤霖經營的“牛記油器”在春節前夕特別忙碌,只好請來自己的岳父岳母過來幫忙。(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起早貪黑,利潤也薄,但吳澤霖說:“我覺得自己并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延續一種我們已經習慣成自然的生活模式。很多老街坊在我們這里買了三十多年的糖環,我來做,他們來買,年年歲歲不斷,我覺得挺幸福。”
零食:湯圓芯子
坐標: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龍臺鎮萬榮村
記者:艾福梅
湯圓是人盡皆知的食物,但外地人或許想不到“湯圓芯子”還可以成為一種零食。家鄉人一般在臘月里就開始搜集橘子皮、核桃仁,等到年尾巴上,炒上一鍋花生,剝出花生仁,就著炒好的橘子皮、核桃仁、芝麻,加上新買的黃糖(也就是紅糖),全放入一個圓形的石頭容器里,掄起石頭棒使勁舂,直到舂成混合均勻的湯圓芯子。
村民正在檢查湯圓芯子舂好沒(新華社記者 艾福梅 攝)
家鄉人通常會到一戶固定的人家去舂湯圓芯子,因為這家的工具最好最全。小孩子圍在勞作的大人周圍,常常趁機偷掰一塊,咬下去,滿口留香。雖然惹得大人們教訓,但那就是記憶里最美味的春節自制零食了。
從上大學起已離家14年,每年好像只要我去舂一次湯圓芯子,就能知道村里人這一年有什么變化。可以說,湯圓芯子承載著我的鄉愁。
零食:卡賽
坐標: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
記者:白少波
“卡賽”,藏語意即“零食”,是西藏群眾過年必備的油炸面點。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繁華路段的年貨市場里,強珍大姐和家人銷售卡賽的攤位有10多米長。
“卡賽、卡賽,又香又脆的卡賽。”強珍小時候最盼望過年能吃上香脆的“卡賽”,但是由于過去商業不發達,物資匱乏,很少有出售卡賽的,家里也很少做,也沒有現在這么多種類。
強珍大姐制作的卡塞口味多樣,香甜酥脆(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
十多年前,強珍跟隨師父學會了炸制卡賽的手藝,除了滿足自家過年的需求,還可以拿到集市上銷售。她做的卡賽有8種花樣,色澤鮮艷、酥脆香甜。小時候夢寐以求的美食,現在很是暢銷。
“去年,面和油都漲價了,不過我們家的卡賽沒有漲價,還是25塊錢一斤。”強珍說。對于她來說,卡賽不僅是零食,更是一種情結。
零食:柿子餅
坐標:甘肅省蘭州市
記者:張文靜
今年春節,甘肅省蘭州市的“上班族”小張特意在茶幾上擺放了滿滿一盤金黃的柿子餅,來招待客人——那是遠在陜西省富平縣的父母親手制作并寄給他的。
其制作工序達10余步,復雜又精致:挑選身形飽滿的柿子,去葉子去皮,掛在木架上,讓太陽暴曬;十到十五天后,待柿子松軟,用手按捏柿子,使內部果肉軟化;而后,鋪上一層層之前被刮掉的柿子皮,放入密封的大甕中,置于陰涼干燥的室內,柿餅就會慢慢掛霜;再取出來晾開……
柿子餅上掛著厚厚的一層霜(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
小張說,通常,老人們都會將精心自制的柿餅在春節時送給親戚朋友。在他看來,如今,愿意花費時間制作柿餅的人少之又少,可誠意、祝福與年味兒,只有在這樣的“自制零食”里才最濃。
零食:老糖,紅薯丸子
坐標:陜西省西安市
記者:朱昊晨
大年初一,西安市藍田縣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食街上人群熙熙攘攘。許多游客都在這里找到了久違的“過年的味道”。同來的幾位長輩不約而同地在一家售賣“老糖”的攤位前駐足品嘗。
據攤主汪紅兵介紹,老糖是用最土的方法從小米、糜子等谷物里熬制出來的糖,再晾干,敲碎成塊。觀之疏松多孔,食之綿甜粘牙。
老糖是用小米、糜子等谷物熬制出來的粗糖,口感非常獨特(新華社記者 朱昊晨 攝)
在長輩們的記憶里,兒時物資匱乏,老糖是令每個孩子垂涎三尺的稀有零食。即便是逢年過節,大人也常常“買”不起,而是等貨郎走街串巷叫賣時,用舊鞋子、舊衣服、剪下來的頭發等東西以物易物,換回一些給孩子們解饞。
“現在日子好了,孩子們都體會不到這種珍貴了。”我母親凝視著秤好的老糖,感慨不已。春節期間,她還制作了另一種暌違多年的零食:紅薯丸子——將紅薯洗凈去皮,上鍋蒸熟,再揉壓成泥,而后團成丸子,入油鍋炸透、撈出,滾過一層蜂蜜,粘上芝麻。吃起來清甜可口,外脆里糯。
紅薯丸子清甜可口,外脆里糯(新華社記者 朱昊晨 攝)
品嘗了父輩童年魂牽夢繞的春節自制零食,好像也就分享了那些久遠的卻令人著迷的“年味兒”。
零食:金錢圈
坐標:香港
記者:張雅詩
金錢圈是我舅婆最拿手的賀年小吃,也是我小時候最期待的家庭自制春節零食,平時很少有機會能吃到。
將面粉、砂糖、雞蛋和水一起攪拌成粉漿,然后將已經預熱好的金錢形狀模具蘸上粉漿,放進油鍋里炸大約十秒,將模具輕輕一甩,金錢圈就能脫模。而后讓其繼續炸至金黃色便完成。
金錢圈寓意著金銀滿堂(新華社記者 張雅詩 攝)
出鍋的金錢圈酥脆可口,口感有點像炸薯片,讓人一吃便停不下來。每逢新年前,舅婆都會做一大包送給我們家。
香港的春節零食大多是油炸的,色澤金黃,寓意金銀滿屋,我們稱這些食品為“油器”。
尋訪一種自制的春節零食,在當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商品極大豐富、服務隨處可買的時代,人們對年味的感知更多來自“買買買”的快感,卻往往忽略了其最初的來源正是那最純真、樸實和溫馨的親情、友情、鄰里情。
“這次報道的選題很讓我感動,讓我回憶起很多兒時的故事。”澳門民俗畫家陳偉輝先生受訪時告訴我們。他特意繪制了一幅自己記憶中母親為孩子制作“春節零食”的圖畫,來紀念那些不曾忘卻的美好歲月。
陳偉輝先生的畫作。上書:“擇好良辰吉日,燒起油鑊(鍋),炸煎堆、炸糖環,寓意來年家肥屋潤,金銀滿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