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02-23 17:21:02
新華網北京2月23日電(記者高暢)引導資金“脫虛向實”成為近期金融監管高頻詞。規范上市公司并購重組、IPO加速、再融資收緊……證券監管部門重拳頻出,這些政策構成助力資本“回歸”實體經濟的“組合拳”。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2017年是A股融資結構變化的一年。去偽存真,監管層通過一系列舉措,或許這是改變A股炒作規律的一年。
改革舉措一脈相承 “組合拳”扶優限劣
2月17日,證監會收緊上市公司再融資,劍指部分業績不良甚至虧損的上市公司通過非公開發行進行頻繁融資,堵住監管套利漏洞,防止炒概念等行為,同時,滿足上市公司正當合理的融資需求,優化資本市場融資結構。
華泰證券研報認為,新規從多個維度引導投資者關注價值投資而非短期逐利,明確募集資金用到實處,有助于營造健康的投融資市場,真正實現脫虛向實。
時間回放至2016年,證監會嚴把并購重組關,對“忽悠式”、“三高”(高估值、高溢價、高承諾)類重組以及規避借殼類重組加大監管力度。9月9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辦法》,進一步規范借殼上市的行為,促進市場估值體系的理性修復,繼續支持通過并購重組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引導更多資金“脫虛向實”。
通過規范并購重組和再融資是為資本市場扶優限劣、正本清源,但是資本市場也同樣需注入新鮮水源來增強活力。
新股發行、審核的提速與核查趨嚴,兩手都要硬,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舉措,充分發揮資本市場融資功能。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新華網記者表示:“一方面,管住定增再融資,就等于管住了并購的‘廉價’資金來源,進而抑制純粹的股權騰挪‘炒錢’行為,這將為IPO擴容開路讓道,騰出更大市場空間。”
“另一方面,IPO提速既是為了將更多的社會資金導入實體經濟,更是為了與注冊制改革通道對接。”董登新說。
新政持續發酵 監管不缺席
證監會曾表示加強對并購重組的事后監管,并部署“回頭看”大檢查。對上市公司的會計處理予以重點關注,特別是應收賬款、存貨、商譽大幅計提減值準備的情形等。
“這些部署將有效發揮監管對并購重組政策執行后效果的威懾作用。”董登新表示。“發行人、上市公司需要有市場監管者和對等的博弈對象,這就是為什么需要投資者‘用腳投票’,而不是一味賭博。”
市場普遍認為,并購重組規范化、新股發行常態化、再融資新規落地等等,從近期監管層一系列動作來看,不僅給A股帶來融資結構上的變化,也改變了其炒作的規律:監管層正在倒逼偽成長股被動殺估值,并驅使資金流入一二線績優藍籌股。
隨著再融資新政的發酵,多家上市公司調整非公開發行方案。截至2月22日,已有金宇車城、正邦科技、泰爾股份等十余家上市公司擬調整方案或終止原募資方案。
董登新認為,“不用‘還本付息’的定向增發將受到極大限制,倒逼上市公司回歸并專注主業及研發,而不是純粹的玩股權、不務正業。”
此消彼長 讓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
面臨經濟下行和結構轉型調整的雙重壓力,資金“脫實向虛”現象引人擔憂。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往往是有項目卻找不到“錢”,另一方面,有融資能力的上市公司未將資金投入到生產經營中,而是貪圖賺“快錢”去買理財、炒股票,導致主業發展停滯。
“這種結構性矛盾暴露出我國金融資源的錯配問題。”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而金融資源錯配才是金融體系深化改革的方向。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資金脫實向虛,一方面是實體經濟不景氣產生的斥力,另一方面是套利機會產生的引力,這就需要監管改革來堵塞監管套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金融有活水,對于資本市場來說,在讓“水”流向不同層次的同時,也應注意及時“去虛火、擠泡沫”,通過此消彼長的關系,引導股市更多服務實體經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