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7-05-11 04:41:05
日前,在第三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上發布的《2016年度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2016年中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已超過3億,市場規模達到120億元左右,增長率達25%。
與此同時,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去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率增長顯著,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較2015年79.6%略有提升;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8.2%,較2015年64.0%上升了4.2個百分點。
數字閱讀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新寵”,但隱憂也日益凸現:低質文本泛濫,沖擊著讀者的精神防線和道德底線;閱讀形式碎片化,妨礙人們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盜版與剽竊大行其道,作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監管部門與內容提供方需聯合發力,給數字閱讀營造一個清朗的生存發展空間。
色情暴力鉆空子
低質內容粗放生長
打開某在線小說的網頁,色情、暴力等不良內容充斥著眼球,即便平臺有關鍵詞的審核機制,仍舊被作者通過分隔符、拼音替代等伎倆“鉆空子”。
數字閱讀潮流勢不可擋,但文本低質化亂象不容忽視,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隱患。有些網站過分看重數字閱讀背后的商業價值,“吸睛”不擇手段,甚至還打法律的“擦邊球”,向用戶提供淫穢低俗內容。
去年1月—6月,新聞出版總署、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開展整治行動,對互聯網出版的低俗內容進行全面清理,共有包括網絡小說、手機小說在內的1414種淫穢色情和低俗網絡文學作品被查處,20家傳播淫穢色情文學的網站被關閉,累計刪除各類淫穢色情文學網頁鏈接3萬余個。
一位網絡寫手透露,部分數字閱讀平臺為了爭取點擊量,要求簽約作家從每日更新2000字增加到1萬字。如此大的工作量,作者只能以湊字數為主要目的,導致情節離奇怪誕、冗長拖沓,難以保證內容質量。
“我國的數字閱讀還處在粗放發展階段,缺乏有創意的產品和服務意識,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楊慶祥看來,數字閱讀時代仍然需要通過規范管理,引導公眾進行健康閱讀。
打開“三聯中讀”手機APP,可以看到封面故事、訂閱專欄、新聞、一周熱門文章等欄目,匯聚了專欄作者、意見領袖、知識紅人的作品。這是《三聯生活周刊》雜志建立在手機端的數字閱讀平臺,有用戶留言,“文章質量很高,體驗不錯,值得付費購買”。
“理想中的數字閱讀環境應是及時、便捷、互動的,同時能保證思維深度。” 楊慶祥表示,數字閱讀不等于低質甚至低俗,不管是紙質時代還是讀屏時代,高質量的內容是高質量閱讀的基本前提。
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俊雄說:“無論閱讀載體如何革新,內容提供方始終應遵循‘內容為王’的原則,做有質量的文化傳播。”
快淺閱讀成主流
碎片如何呈現經典
“平時工作繁忙,只能在上下班的地鐵上看看手機文章。有時遇上字多的,沒法靜心品讀,干脆就跳過不看了。”一位網友這樣描述自己的手機閱讀體驗。
根據運營知名網絡文學平臺的閱文集團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26歲以下年輕人是通過移動端進行數字閱讀的“主力軍”。之所以選擇這樣的閱讀方式,是因為“年輕人拼的就是速度”。
專家指出,這種迅速享有、迅速瀏覽、最后迅速拋棄的碎片式閱讀,割裂了人們思考問題的邏輯性和連續性,不容易形成深度的、系統的知識體系,甚至會讓人們喪失通讀長篇文章的能力。
美國杜克大學一位文學專業的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發現,部分高校現代西方小說領域的職業研究者甚至都無法通讀《追憶似水年華》和《尤利西斯》這種經典;而前不久對西安3所高校的學生閱讀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不足三成的學生基本通過紙質書籍完整閱讀過四大名著。
一位大三學生在接受采訪時說:“越是嚴肅讀物越要選擇紙質書,因為閱讀紙質書籍容易讓人專心。而iPad等電子終端功能過于繁多,很容易在閱讀過程中分心,并不適合閱讀大部頭的經典作品。”
作為互聯網時代誕生的一種全新閱讀方式,數字閱讀所承載的使命和功能不應該發生改變。內容提供方需要思考如何能以碎片化的方式,為讀者提供有價值有營養的內容,從而適應互聯網的時代節奏。比如把一部長篇小說切分成數個部分,雖然是以“碎片”形式呈現給讀者,但最終也能達到有效閱讀的目的。目前已有如Kindle、知乎等數字閱讀終端,開始將重心放在給人們提供系統性的、有深度的書籍上。
“數字閱讀并非完全與碎片化的淺閱讀畫等號,這種閱讀形式同樣適合經典內容”,商務印書館數字出版中心主任孫述學說。未來數字出版除了在提供精品文本上發力之外,還會將陣地轉移到音頻、視頻等增值服務上。
“寫作神器”攪渾水
版權保護亟待跟上
今年4月,某網站被查處未經權利人許可,向公眾提供侵權小說作品2200余部,并通過廣告方式非法獲利27萬余元。
數字閱讀擁有廣闊的前景,然而未經允許轉載、轉載不付費等侵權現象始終是阻礙其良性發展的“攔路虎”,亟待整治。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介紹,按照《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未經允許而轉載的行為,涉嫌侵犯原創作品作者的復制權、廣播權或信息網絡傳播權。轉載而不付費的行為,則涉嫌侵犯原創作品作者的獲得報酬權。
此外,采用“復制粘貼”、掐頭去尾形成的剽竊類作品,也在各大數字閱讀平臺上泛濫。某熱播劇原作經上百名網友對比,發現該作品涉嫌抄襲200多部小說,甚至有些細節直接照搬,一字未改。
記者在淘寶上搜索“寫作軟件”發現,只要花幾十到幾百元,就能買到一款“寫作神器”,能從已有的作品中摘抄段落、組合成新的小說。而舉證難、勝訴率低的事實,又讓原創作者維權之路十分坎坷。
去年9月,掌閱科技、閱文集團等30多家單位成立“中國網絡文學版權聯盟”,并發布《中國網絡文學版權聯盟自律公約》,指出聯盟成員應堅持“先授權后使用”的原則,尊重網絡文學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抵制侵權盜版行為。
國家相關部門也不斷出臺和完善有關規定,如《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國互聯網網絡版權自律公約》等,從制度層面為網絡作家的合法權利保駕護航。日前,中文在線聯合作家周梅森發布了《人民的名義》一書的反盜版聲明,并將發現的相關盜版情況向國家版權機關進行舉報,對涉嫌構成侵犯著作權罪的行為向公安機關報案。
李俊慧建議:“未來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未經授權網絡轉載的查處打擊力度,尤其是發揮技術手段,快速識別、鎖定未經授權的轉載發布,及時中斷連接或訪問,并督促盜版網站、侵權責任人等予以賠償。同時出版方也需要建立原創內容的保護機制,鼓勵網友積極舉報侵權剽竊等行為,從而規范數字出版的產業秩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