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17-05-11 09:34:05
10年間,一個貧困村走出了289名大學生;5年來,共152人被清華、北大錄取;2016年,這個縣城的高考一本上線人數居河南省第一……在位于大別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河南鄲城縣,每年都會有超過七成的考生圓了大學夢,并產生了一批像于寨、李小樓、劉小集這樣的“大學生村”。
培養大學生,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在這些“大學生村”中,有不少家庭為了培養大學生而外出打工,想讓孩子接受教育,跳出農門。談到鄲城教育現象,鄲城縣委書記羅文閣認為,培養一個大學生,挖掉一個窮根子,就能阻斷貧困在一個家庭的代際傳遞。羅文閣說:“鄲城是個窮地方,老百姓讓子女求學來改變命運的愿望更強烈,順應百姓愿望,加大教育扶貧力度,既從根上扶貧,也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積蓄力量。”
在此背景下,僅2016年一年,鄲城一高就有17名考生因國家扶貧專項計劃走進了清華、北大的校門。“每到鄲城一高校園開放日,其他地方的人都像趕集一樣涌來。”鄲城縣教體局長劉現營說,鄲城一高作為一所農村高中,能出這么多清華、北大學生,除了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的教學體系、精當的備考方案外,從根本上說還是得益于國家的有關政策和縣委、縣政府創造的良好辦學條件和環境。
據介紹,鄲城縣委、縣政府為鄲城一高招聘高學歷教師200余人,對優秀教師提供優惠政策,直接入編。鄲城一高成了令外地教師羨慕的學校,也是當地群眾的驕傲。
建設“家門口的好學校”,農村也享優質教育
受益的不僅僅是鄲城一高,通過大手筆投入改造薄弱學校,加強農村學校建設,使得在鄲城縣“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農村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一樣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以鄉村中學汲水二中為例,最近3年來,該中學補充特崗教師12人,先后投入200多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吸引了周邊縣市學生就讀,學生也已發展到近千人。校長王玉剛對學校變化感觸很深,“與之前相比,教師工資大幅上漲,辦公條件改善也很大。學生在農村也能享受優質教育,成績、素質顯著提高。”
劉小集中心小學坐落在離鄲城縣城25公里的汲水鄉劉小集村西頭。這個農村小學先后走出了3名清華、北大的學生,124名學生考入國家重點高校。走進校園,整齊的建筑鮮艷如新。偏遠的學校卻吸引了587名學生,每年都有省內外教育同行到校觀摩學習。
很多學生家長為了讓孩子讀書,都離開劉小集村外出打工為孩子掙學費。“讓農村孩子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為了這個承諾,校長李可明已經堅守了29年。除了出尖子生外,這個學校的特殊之處還在于能化普通為神奇。無論是本地教師、外地教師,特崗教師、支教教師,年長教師、年輕教師,只要來到劉小集小學,逐漸會變得自我加壓、積極進取,有的還成了骨干教師、優秀教師。2008年以來,校長李可明帶出了1個河南省師德師風建設先進集體、2個周口市十佳師德標兵、4個鄲城縣十佳師德標兵。
農村孩子占六成,學成反哺家鄉
據統計,鄲城縣被大學錄取的考生中,農村家庭孩子占到60%以上。“不讓每個學生因貧輟學,也不讓每個家庭因學致貧。” 在鄲城還形成了全社會捐資助學的風氣。政府、學校、企業聯手,對貧困師生實行長期全程幫扶。
謝宇慧是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現在她已經讀大二了。從讀初中開始,她帶著高位截癱的爸爸在學校附近租房上學,一邊上學一邊照顧爸爸。
得知這個情況后,政府、學校、師生等都向謝宇慧伸出溫暖的手,幫助她辦理生源地貸款,捐款捐物,解決她上學和她父親生活問題。為了幫扶困難學子,鄲城建起學生資助中心,4年來先后資助從學前幼兒到高中階段學生16.3萬人次,撥付資助金1.9億元。
而當地對學生的這份關愛以及對于教育的重視,也換來了這些人“反哺”家鄉的熱情。
目前,眾多學成歸來的鄲城籍人士紛紛加入到推動家鄉建設的隊伍中。
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博士、人福科技董事長王學海出資金、出技術,盤活了家鄉瀕臨倒閉的藥企,保證了600多工人再就業;復旦大學畢業生王文一,放棄城市優越生活,回到家鄉流轉土地300畝發展創意農業,帶領100多名貧困群眾勤勞致富……(本報記者 余嘉熙 本報實習生 苗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