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17-05-11 14:27:05
人民日報記者 劉學 張垚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先生今天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在線直播。他不僅回憶師友和人生道路,還暢談中美教育、高校職稱評定、諾獎等諸多熱門話題。在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中,楊先生有哪些精彩觀點?一起來看。
1、年輕人要對今天中國的成功有更深的歷史的認識
我今年95歲了,親身經過落后的狀態,后來又了解到中國人怎么被外國人欺負、怎么被外國人看不起,這個經驗都深深地在我的腦子里留下了烙印。今天的年輕人沒有這個經驗,這一方面對他們來說是很幸運,可是從長遠講起來,使得他們對于歷史的認識不夠深刻。
2、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是比中國的中學、小學、大學好
我覺得整個中國目前的家長也好,教育家也好,也可以說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覺得美國的中小學好。我再三講過,一個比較好的學生,比如80分的學生,如果能夠考進中國一個比較好的大學,那么在這個學校念四年,得了學士學位,再可能的話送到美國去念研究生,這是一生最容易接近成功的。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后來本科教育、兩年碩士教育都是在西南聯大,這個給我打了非常扎實的基礎。
3、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教育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因為美國整個的社會是一個放縱的社會,它的好處是他容易促進一個人個性的發展,可是走得太極端了。一個中學生到美國,不管他進哪一個中學,都會有很多吸毒的同學。年輕人受了這些同學的影響,可能墮落,而且這個墮落是一下掉下去,就回不來的事情,這種危險是很多把小孩送出去的中國父母沒有想到的。我認為對于多半的學生,比如90分以下的學生,中國的教育體制是好的,他可以使得這些小孩成才,將來做一個有用處的人。美國太放任,有沒有好處呢?有,非常聰明的,90分以上的小孩在美國占便宜,為什么呢?因為他不需要規規矩矩念書,他自己就都可以吸收進去,所以他就海闊天空,他的發展,尤其最聰明的人在美國容易發展。
4、中國今天特別需要拔尖的人
中國今天到了這個程度,特別需要拔尖的人。我想通過整個社會的努力、政府的鼓勵,也可能有一些措施,能夠使得以后二十年中國在這方面教育體制做得更好一點。
5、我國高校職稱評定制度要完善
高校的職稱評比我想是必須要有的,怎么樣一個評比制度,才使得(學術不端)這些錯誤,甚至滑稽的現象不再發生,這是需要整個社會研究的。
6、中國到2040年得諾貝爾獎的頻率可能達到現在日本的頻率
我們從長遠的歷史觀點來看,日本第一個諾貝爾獎是湯川秀樹得到的。從他開始工作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到21世紀開始,中間大概70年,這70年內日本在諾貝爾獎上屢屢有收獲。中國第一個有資格競爭諾貝爾獎的科技研究是人工合成胰島素,這個是1970年后做出來的。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向后推70年是2040年,所以根據這個邏輯,中國到2040年得諾貝爾獎的頻率可能達到現在日本得諾貝爾獎的頻率。
7、屠呦呦得獎的歷史值得寫一本書
她所做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地方,不像很多西方諾貝爾獎獲得者,是一個人突然搞出一個東西,她有一個巨大的團隊。換句話說,就是得諾貝爾獎的成功不是一條路,而是有不同的路徑,有不同成功的方式,我想這個成功的方式與社會的背景,與教育背景都有密切的關系。要注意到,這一點對于促進中國將來的發展很有好處。
8、我不是反對中國做加速器,而是現在不要做
因為中國現在GDP非常高,達到11萬億美金,這個數目極大,可是中國人口多,中國的人均收入還比不上一些國家。中國目前的經濟問題還有不少需要解決,要造這么大的機器,又沒有立刻看得清楚的作用,這完全是不明智的。我的看法是,等中國收入達到美國的程度,那個時候再討論這事情也不遲。
9、文科學生可以多看看科學家的傳記
對于文科的學生,我有一個建議并想了很多年。我近年來喜歡看傳記,尤其是科學家的傳記,這些傳記的寫法是跟中國傳統的寫史記的辦法是不一樣的,因為從這個里頭可以對于這個人的生平,對于他為什么成功,為什么失敗,可以多一些了解,中國這方面完全沒發展出來。
10、我很高興能正式成為中國科學院的院士
中國科學院可以說是中國科學發展的一個旗手,所以我很高興,能夠正式變成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當然可惜我現在已經不能做真正的前沿的工作了。不過我想把我的一些經驗,關于我這一生物理學發展的歷史,介紹給中國年輕的科學家,這個還是有點用處的。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