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5-22 18:16:05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題:北京:小橋流水“現”前門
新華社記者季小波、張漫子
“曲巷斜街信馬,小橋流水誰家”,伴隨城市改造的逐步推進,古人詩詞中描述的江南水鄉美景,近來悄然出現在首都北京前門一帶的胡同里,而且無縫嵌入了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北京東城區前門街道大江社區地處前門東南側,“水鄉”就藏在這個社區里:一片平房中間,一條長約600米的小河橫亙在人們面前,從約百米長的親水木棧橋步入、沿河道前行,一路上綠草如茵,鮮花盛開。數座石橋橫跨水上,幾座充滿古樸氣息的涼亭,與河邊的民居平房相得益彰……
這條河叫“三里河”,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正統年間。明《河渠志》有載:“城南三里河舊無河源,正統間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陽橋東南洼下地開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 而“正統年間修城壕”的確切年代,則來源于《明實錄》:“自正統二年(1437)正月興工,至是始畢”的記載。
歲月更迭,滄海桑田。數百年間,北京城幾經變遷,小河不再,雜院林立,前門一帶也成了北京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為重現歷史風貌,使百姓生活得更好,在搬遷騰退部分居民后,從去年8月起,東城區開始重修三里河。
“花大力氣重建這條河,是想從環境入手,讓本地居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負責建設的北京天街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段金梅說。
今年4月,重修工程完工,小河重見天日。
有水則靈。短短一個月,這里的小橋流水成了當地居民的最愛。每到華燈初上,河邊扶老攜幼散步的居民就會多起來,人們在這里漫步、休憩或駐足。
“改造前這里又臟又亂,胡同窄小狹長,低矮的平房一間挨著一間,屋頂上長著草。”退休鐵路職工丁淑鳳已在這里生活了30多年,現在每天早晚都會來小河邊散散步,“改造結束后,我頭一回進來時,幾乎都認不出來了,真不敢相信,家門口能變得這么好看。”
新的河道延續了綿長的歷史文脈。記者看到,河道沿途有不少文物保護建筑,如江西新建會館、江西豐城會館等。
“這里共有文物古建筑26處,其中會館有18處。這里還有前門獨特的建筑文化、商賈文化、民俗文化和梨園文化。我們希望以這條河為紐帶,開發挖掘前門地區的歷史文化。”設計師朱儁夫說。
河岸邊,一塊塊綠地沿著河道彎曲形態自然展開;河面上,漂浮著水生植物;河水里,一條條錦鯉在歡快游著……東城三里河在建設過程中,依據歷史上河道位置和走向,以生態景觀建設為主,突出歷史、人文、生態、藝術特點,將胡同街區、四合院建筑與自然環境滲透融合。
“搬走的時候很舍不得。”記者偶遇一位“故地重游”的吳姓中年男子,他告訴記者,自己原來住的老房子被拆除了,一家人自愿置換到了附近不遠的地方,改造后常回來散散步,“這里還有很多熟悉的東西都保留了下來,感覺很親切。”
北京市市長蔡奇近日提出,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要堅持風貌協調、統籌規劃,整體考慮街區生態重構。要改善人居環境,讓街巷胡同有綠茵處、有鳥鳴聲,為居民們留一片安靜、舒適的公共空間。
重修的東城三里河一帶,不論是胡同里,還是小河邊,都環境整潔,很難找到亂扔的廢棄物。
大江社區黨委書記李文生說,工程自開建以來就得到社區居民大力支持,居委會特意制定了《社區公約》,成立了“前門人家”志愿服務隊,開展綠地認領、保護工作,大家自覺維護環境衛生。
“很感動,超過預期。”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顧問專家王世仁說,好就好在“既舊又新”,這里既保留了三里河的歷史文化元素,又融入了很多有地區特點的新自然元素。
作家蘇叔陽應邀撰寫了《重修三里河記》。在他看來,這片景觀最大的特色是與前門大街“動靜呼應”。
“前門大街是全世界游客來京旅游必來的繁華之地,而在咫尺之外,本地居民卻能生活在一片靜謐的風景之中,既巧妙,也不易。”蘇叔陽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