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6-11 14:51:06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題:健康要靠“原始積累”——全民健身調研之一
新華社記者
編者按:全民健身計劃推行逾20年取得了可觀成效。在此基礎上,自2014年10月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全民健身計劃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隨著大體育觀在各級政府逐步樹立和體育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借助體育產業迅速生長和體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東風,全民健身計劃在全國各地以百花齊放的姿態迅速推進。新華社記者深入城市和鄉村,考察和發掘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現狀、經驗和挑戰,此次播發的全民健身調研系列稿件,試圖從運動與健康觀念、場地設施、賽事組織、科學指導和青少年體育等方面來呈現全民健身落實的階段性成果和面臨的問題,從運動健身這條路徑一窺健康中國戰略的路線圖。
自從迷上“暴走”之后,快40歲的李軍感覺整個人狀態好了很多,從“宅男”到“暴走一族”的角色轉換帶給他的不僅是兩年多40余斤的減重,還有越來越好的身體素質和精神狀態。
如今,和李軍一樣發生“變化”的中國人正逐漸增多,急速增加的馬拉松賽事、電子設備上豐富的運動APP、雨后春筍般涌現的民間體育社團等都見證著改變——在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引領下,日常參與健身的群體正從退休人群向中青年延展。
然而從整體上看,多數人尚未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尤其是青壯年上班族,往往要等到身體“報警”才下決心動起來。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指出:“全民健身是主動健康、積極健康,是非醫療干預健康,然而目前多數老百姓仍存在輕預防、重治療的認識誤區,這一觀念需要有根本性的扭轉。”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建軍強調,健身防病應貫穿生命全周期,而且效果是越早越好。他把運動和健康的關系比喻為“原始積累”。“跟掙錢一樣,你有一萬掙一塊那很容易,你有一毛掙一塊那很難。就是說,你原來健康儲備多,通過鍛煉就容易產生更多的健康,反之,如果原來健康儲備少,那么通過體育鍛煉產生健康也要費勁很多。所以我們有句話,叫年輕時候鍛煉一天等于老了鍛煉一年。”
李軍原本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的。和很多在城市里打拼的年輕人一樣,忙于掙錢,忙于實現理想和自我價值。銀行賬戶數字見長,卻往往忽略了身體的透支。
兩年多前,他是個大多數人眼中的“胖子”,常年幾乎不運動。“最主要是身體比較虛,當時就真覺得這一過35歲,身體明顯撐不住了,容易疲勞,還會動不動生小病。”他說,“那時候的日子真是過錯了。后來在朋友帶動下開始健步走,每天兩萬步,開始特別累,時間長了變化就出來了,現在每天不動一動就覺得缺點啥。”
世界衛生組織把生活方式列為影響健康的首要因素,比重達到60%,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其中,運動本身又有心理調適的作用。而另一方面,醫療衛生對健康的貢獻率約為8%。
目前,中國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形成,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前的35歲提高到了2015年的76.34歲。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眾對于生命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應的,在政府和社會層面,在進一步提高醫療水平、健全保障機制的同時,也應梳理和定位運動健身的地位和作用,引導民眾去尋求主動的健康。這關乎個體的生命質量,也關乎公共財政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這同樣是一種“積累”。
南京體育學院教授孫飆說:“目前我國保障健康的側重點還在臨床環節,康復逐漸重視了,但預防極少。我們應該更新觀念,將健康的關口前移到運動健身,做好健身指導服務。”
由于國內沒有相關數據,在記者采訪中,專家們紛紛引用美國的一個數據,即政府在公共疾病預防上每投資一元錢,就將減少8.5元的醫療費和100元的搶救費。
劉國永說:“我們要重新定位體育,重新定位全民健身。如果重新定位之后發現新的定位是對的,那么一些東西可能就要推倒重來,我認為這樣才有一種實現全民健康的希望和可能。”(執筆記者周凱、王恒志、吳俊寬;參與記者沈楠、朱翃、鄭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