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7-09-21 07:10:09
列明規矩 畫出紅線
治治網絡“群擾癥”
“微信群、QQ群、貼吧群……加的群越多,為何越煩?”
翻看被群聊信息占據的聊天列表,不少網友抱怨自己正遭遇“群擾癥”:“這種食物不能再吃了!”醒目標題讓人真假難辨,不少聊天群甚至成為謠言傳播的溫床;有的群組由于缺乏平臺監管,有意無意地成為違法犯罪行為的“幫兇”;有的群聊看似信息滿滿實則雜糅,從花式營銷信息到拉票寒暄,令人煩惱不已。
破解群組困擾,規矩必不可少。日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印發《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不僅明確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落實信息內容安全管理主體責任,也對群組建立者、管理者包括群組成員列明規矩、畫出紅線。
花樣迭出 肆意傳播
群聊天滋生謠言
“你吃的肉松蛋糕竟是棉花做的!”今年5月,不少微信群、QQ群中開始流傳這樣一則令人瞠目的視頻。該視頻通過水洗、火燒等所謂實驗手段,試圖證明部分肉松系棉花制成。很快,食品監管部門辟謠:“可燃并不能證明肉松是棉花做的。”
日前,河南封丘縣一村民散布虛假信息:“供電部門蓄意將電表加速,封丘縣千余民眾拒繳電費”,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經查實,這則謠言源自當地一個名為“楊海濤購物超市”的微信群。
隨著各類手機即時通信軟件的應用和普及,“群生活”已成為很多網友的日常必需。然而,一些網絡群組卻被人利用,成為謠言散布和傳播的“始發站”。從聞所未聞的健康養生信息到駭人聽聞的治安事件,從煞有介事的文字描述到“有圖有真相”“視頻為證”的推波助瀾,起源于群聊的謠言內容花招迭出。群成員稍有不慎便會中招輕信,甚至在無意中參與了謠言的擴散傳播。
網絡群組緣何成為謠言“重災區”?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常江分析,區別于新聞報道和自媒體,源自網絡群組的信息在生產和流通上缺乏把關機制,再加上網絡平臺本身的傳播特質,使得這些群內聊天能被便捷地二次傳播,導致群聊中謠言易發多發。
破除群聊謠言,群主應負責任。《規定》明確“誰建群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的責任體系,同時要求群主“依據法律法規、用戶協議和平臺公約,規范群組網絡行為和信息發布,構建文明有序的網絡群體空間”。
“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所謂的內部資料、歷史秘聞等獵奇微信,不發!”去年11月,山西日報理論評論部創設了“晉理軒·好好學習”微信群,創立之初就通過制定詳細群規,對微信群聊內容加以規范,同時安排管理員值班,對謠言等不良信息予以警告提醒,拒不聽勸者則將被“請”出群組。
群主有權,但也并非獨大。“群成員能做的,不僅僅是單純被動地遵守群規。”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建議,借助高效的協同合作模式,群成員不僅可以協助群主及時發現和處理謠言及造謠者,還能對不作為的群主加以監督。
涉賭涉黃 詐騙傳銷
群行為觸碰底線
“輸了就想贏回來,后來下注越來越大。”今年9月,廣西南寧一名中學生收到家人的學費及生活費轉賬后,卻參與了某QQ群賭局,兩天內被騙走了1.6萬元學費。據了解,在當事人加入該QQ群時,群中人數已超1200人。
今年9月,天津市首例利用微信賭博案開庭。去年底,3名犯罪嫌疑人通過組建網絡群組,組織群內成員以發紅包金額的尾數大小為“押注”,謊稱猜中者可獲得倍數不等的獎勵,先后召集百余人參與這場“虛擬賭局”。截至案發時,群組內所發賭資累計已超過30萬元。
不僅是層出不窮的在線賭博騙局,如今不少違法分子屢屢借助網絡群組私密性強、擴展迅速的特性“掩護”其違法行為。有的利用網絡群組尋找交易公民個人信息的買家,甚至有的還在群組中公然售賣公民個人信息;有的通過收款入群等手段傳播、售賣色情淫穢視頻;還有的則盯上了網絡群組背后的熟人關系和圈子特點,打著各類旗號從事非法傳銷行為。
“大膽跟著干,月收入上萬。”“動動手,張張嘴,收入就像自來水。”今年以來,成都市公安經偵部門已先后偵辦“1040工程”“五行幣”“眾善行”等系列組織領導傳銷案件,這些傳銷案件多利用網絡群組進行宣講洗腦和上下線聯系。報告顯示,這些微傳銷參與人員保守估計在千萬人以上,參與金額可達數千億。
“在一些不法分子眼中,網絡群組已成為其進行犯罪預備、犯罪聯絡甚至銷贓的重要方式。”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這些群主建群的目的就在于組織犯罪,同時也存在群主明知某成員利用群工具進行犯罪卻放任不管的情況,進而造成違法行為的二次傳播。
群主有意為之,平臺不能放任。姜奇平認為,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發揮平臺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對惡意從事違法違規行為的群組采取警示整改、暫停發布、關閉群組等處置措施,直至報有關部門處理。同時也應與網絡監管部門等形成良性互動,明確權責界定,改變諸如“技術可行卻無權處理”的管理困局。
營銷拉票 低質雜糅
群生活遭遇騷擾
第四十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手機即時通信用戶達6.68億,較2016年底增長2981萬,占手機網民的92.3%。“一人多群”的“群生活”成為常態,然而隨之而來的“群騷擾”卻令人不勝其煩。
打開聊天軟件,點開一看卻發現多為各類營銷廣告,“有時候怕錯過了重要信息,還不得不點開看看。”冗余滿溢的營銷信息或許無用,惡意營銷卻實屬有害。教師節前夕,遼寧沈陽不少市民所在的聊天群出現了一條名為“教師節紅包收取中”的鏈接,點擊打開后用戶需要先將相關頁面分享至其他群才能獲得所謂的“現金紅包”,甚至點擊退出后還會被強制跳轉至某購物頁面。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黃河建議,群成員作為潛在消費者,不僅需要自主學習,提高媒介素養尤其是分辨惡意營銷信息和虛假違法廣告的能力;還應當積極行動,抵制虛假營銷信息的騷擾。
“求幫忙!我正在參加一項比賽,請為我投票!”從才藝比拼到作品評選,各種商業或非商業的微信投票,如今已成為“攪和”一些微信群的主要原因,甚至有網友直言“只是為了投票而存在的群,不加也罷。”
越來越多的網友吐槽,網絡群組已淪為商品惡意營銷、網絡投票和低質雜糅信息的“聚集地”,嚴重影響了正常交流和使用體驗;而群聊中的跟風附和與動輒而來的語言攻擊,更讓不少人苦惱。“人們在網絡社交群組中的一切言論和行為,都不應當有和線下不同的標準。”常江建議,在一些有專門主題或功能的群組中,以成員共識的方式確保溝通有效性,是消除“群騷擾”的辦法之一。
既要守法,也要遵約。“不允許發布廣告信息,不允許在群里發紅包,不能發布負能量信息。”開學伊始,不少家長發現家長群也開始有了公約。以前由于信息冗余帶來的“刷屏”“爬樓”困擾,也被有效的家校互動所代替。
“健康良性的群組狀態,離不開平臺、群主和群成員三方的共同努力。”朱巍表示,對于不涉及違法違規行為的群聊煩惱,需要群成員自覺承擔虛擬空間的社會責任,“群主和平臺保證的是底線,而關鍵更在于每一個群成員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意識,要能跟上虛擬空間和網絡技術發展的速度。”(本報記者 錢一彬 左怡兵 鄺西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