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10-07 16:41:10
新華社長沙10月7日電 題:“織女”村支書粟田梅:大山深處機杼聲 聲聲悅耳
新華社記者 阮周圍
10月初的湖南天氣漸轉涼。在湖南省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53歲的粟田梅身著傳統侗族藍色布衫,戴著頭巾,熟門熟路地坐在一架古老的斜架式織機前。她的學生們——村里的婦女圍攏上來,大山里的“侗錦織造技藝小課堂”講學開始。
粟田梅是黨的十九大代表、文坡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將侗錦織造這門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傳播出去,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是她的人生夢想。
可聞機杼聲,不聞女嘆息
在文坡村中國侗錦傳承基地,粟田梅一邊展示織錦過程,一邊耐心地給學生們講解。她的雙手在各色紗線中來回穿梭,綁著“裝備”的腳也適時地移動,時不時,手上還“切換”出不同的“道具”配合紡織工序……不一會兒,一排整齊的圖案呈現在眼前。
“粟老師”的教學已持續6年。2011年,47歲的她被推選為原楓香村(2016年,楓香村等5個行政村合組并村成為文坡村)黨支部書記。為帶領群眾致富,她成立“學堂”雄關侗錦坊,把侗錦織造技藝免費傳授給當地婦女,帶動4000多人走上侗錦織成的新財路。參與織錦的婦女年收入最高超過3萬元,平均年增收5000多元。
侗錦產業的發展,讓老百姓嘗到了甜頭。粟田梅乘勢而上,籌資成立了粟田梅侗錦合作社,建成中國侗錦傳承基地。“唧唧復唧唧”,如今的深山侗寨,常常會看到“織女”們聚集在基地里,一邊飛紗走線,一邊用細細的侗語聊天的迷人景象。
45歲的龍雖機是其中的一員。她告訴記者,自己13歲就會織侗錦。但此前,自家織出的侗錦只能趕集時賣,銷路有限。來到基地參與織錦后,“每個月能賺3000多元,也不用操心銷路,在家就有老板上門收貨。”
“在自己家門口就能賺到錢,還可以照顧小孩、老人。”35歲的龍練霞是基地的“新生”,經歷了外出務工,回到家鄉學習侗錦織造的過程。
現在,小山村里生產的侗錦遠銷到我國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全村的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500多元猛增到2016年的3500多元。
一顆“不長蟲的筍子”
在71歲的老支書龍志鑾口中,粟田梅“筍子好,不長蟲”,這句話在當地的意思是為人踏實可靠,心眼實在。
文坡村百姓日子富起來的同時,改善村民人居環境成了粟田梅的又一個目標。
整治村容村貌,改變一些舊的生活習慣,猶如捅“馬蜂窩”。為拆除進村道路兩邊的廁所、豬圈、牛圈,粟田梅迎難而上,天微亮趕在村民下地前入戶走訪,夜幕降臨趕在村民睡覺前做解釋工作。
“別的書記從不拆牛圈,你來了就要拆?”“一個女干部的名堂可真多”……粟田梅苦笑著回憶起當年村民們的不理解。
“酸甜苦辣我都嘗過,知道老百姓賺錢不易。”粟田梅說,她曾擔任過縣織布廠車間主任,企業改制下崗,做過小工、擺過地攤,“我能理解他們的辛苦和想法。”
擔任村支書7年來,粟田梅和村支兩委多方爭取,先后完成了村級組織活動中心、籃球場、團寨民族綜合樓、人飲消防工程建設,新修機耕道和水渠2000多米,修建了500多米的青石板進戶路。2016年,村里還建成了集籃球場、舞臺、停車場于一體的700平方米的綜合文體廣場。
“村子面貌煥然一新,村民也有了環境意識。”通道侗族自治縣司法局駐文坡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康劍雄見證了村里的變化。4年前,他曾是牙屯堡鎮的大學生村官。
“老百姓的認可讓我渡過許多難關”
“當村干部難免會遇到一些阻力。”牙屯堡鎮人大主席莫東林對記者說。在他眼里,粟田梅是一個“有勇氣、有一顆為群眾奉獻的心的基層女干部”。
2012年9月,粟田梅成功申請了硬化沿河道路的“一事一議”項目,因工程量大,資金缺口達8萬余元。她召開村支兩委會商議,大家一聽要墊那么多錢,七嘴八舌地勸她放棄算了。
“幫村民辦件好事實事,不能有點困難就放棄。不管花多大氣力,我一定要把這件事辦成。”粟田梅說。
粟田梅家距離文坡村3公里。每天天微亮,她就步行到村里,叫上干部和黨員,拉板車、搬水泥、拌泥漿、攤路面……有時,大清早就光著腳下到又涼又冷的河水里挖沙子、撿石頭。村民被她的言行深深感動,紛紛自發加入,修路隊伍由起初的6人增加到100多人。
經過半個多月的苦干,一條鋪設侗錦圖案的繞村沿河道展現在大家眼前。
莫東林說,村里的事都是粟書記帶頭做義務工。以前要面對質疑,甚至阻力;現在,男女老少一起上。
“老百姓對我的認可讓我渡過許多難關,我的愿望是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既然選我做村支書,就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粟田梅覺得村里的發展還不夠快,村民的生活還不富裕,還要帶頭奮力往前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