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1-07 15:38:11
新華社長沙11月7日電題:“田間神器”,讓“三農”迸發新活力
新華社記者周勉、段羨菊
南方晚稻的秋收,進入尾聲了。前一段遭遇的連綿陰雨,并沒有打亂湖南省寧鄉縣種糧大戶黃勇的收獲節奏。十多臺收割機只用了幾天時間就把2500畝晚稻全部收割完畢。8臺日處理量達到1000噸的烘干機,把稻谷里的水分很快處理完畢。
生產工具的革新,帶來生產力的飛躍。在水稻生產大省湖南,被農民譽為“田間神器”的現代化農業機械大規模投入使用,正在為鄉村振興帶來充沛動力。
南方,不再是農機“洼地”
相比北方遼闊的平原,丘陵起伏、田塊分割為南方推廣機械化制造了天然障礙。正因如此,南方曾在歷史上被認為是農業機械化的“洼地”。水稻是南方主要農作物,如今,從育秧、耕種、施肥到收割、烘干等全流程的各個環節,農業機械“大顯神通”。
在湖南省衡陽市,一款履帶自走式旋耕機,被當地農民稱為“全能戰士”,在水田、旱地、山地,都能開展除草、開溝等作業,可以滿足水稻、水果和蔬菜等不同作物需求。
南方農區的秧苗,最怕“倒春寒”。但最近一兩年,不少地方的農民用上了“自動人造溫室”。記者今春采訪時在田間地頭看到,多層鋼架上的傳送帶不斷將一盤盤秧苗循環移動,以便讓噴嘴均勻施灑經過控溫的水霧。這套系統能隨搭隨拆、可大可小,不僅將過去露天育秧的效率提高了十倍,還把育秧時間也縮短了一半。
“不管多復雜的地形,我們都能在實現仿地自主飛行的同時進行精準施肥打藥。”湖南云雁航空公司總經理王國初說起農用無人機技術如數家珍。短短3年時間,作為首個出臺地方標準的省份,湖南的農用無人機已經更新到第四代,全省相關制造廠家占到全國四分之一。
“現在我們正在研究后臺云管理和電子柵欄,今后無人機操控會更安全省心。”王國初說。
種糧大戶黃勇所在的合作社,8臺正在工作的烘干機呼呼作響,邊上卻見不到一個工人。原來,通過手機數據傳輸,黃勇坐在辦公室就完成了操作和監控:“以前一車稻谷要七八個人花一個星期才能晾干,現在一個人幾個小時就能搞定!”
農民,玩農機一個比一個溜
這些“田間神器”的出現,讓農機裝備有了質的飛躍。但更值得點贊的是,農民們不僅會玩,而且還玩得很溜。
APP、移動基站、云端,當記者采訪汨羅市科龍水稻合作社理事長向鐵清時,完全沒想到這些“高大上”的術語竟是從這個皮膚黝黑、頭發蓬亂,普通話有濃重口音的莊稼漢嘴里蹦出來的。
“我們有90臺農機,其中10架無人機,持證上崗的專業的機手有40多人。”向鐵清說,機手的平均年齡才30來歲,年平均收入達到8萬元以上。
4項專利,全國首個行業標準——這是婁底市雙峰縣50多歲農民兄弟彭洪巽和彭韓非取得的成績。記者見到他們時,兄弟倆正開著自己發明的“水稻有序拋秧機”在田里做對比試驗。這款機器在保留機械插秧均勻迅速等優點的同時,還大幅提高秧苗存活率。
“三年來我們已在全省舉辦17屆無人機培訓班,培養持證機手超過1500名。”湖南高垅航空公司總經理李遺介紹。而通過將協會、政府、高校和企業的資源平臺有機整合,湖南省還對全省所有縣市區的農機推廣站站長進行了專業培訓。
農業,因機械化更美
“過去,除草劑用得連我們自己都怕,家禽都不敢散養。”衡陽縣種糧大戶王水斌說。他告訴記者,過去,由于施藥不準,總是出現“禾草爭肥”的情況,“搶食”后的野草怎么除都除不盡。后來,他使用了湖南一家企業研發的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機,對比試驗表明,能少用30%的藥肥。
“今年我們通過推廣植保無人機和同步施肥機,減少藥肥施用量超過2500噸,還推廣生物質制肥機,減少畜禽糞便污染量30萬噸。”湖南省農機局局長王羅方說。
油菜生產無法實現機械化,每畝超過千元的成本曾一度讓南方油菜面積萎縮明顯,也直接導致我國菜籽油進口依賴度增加。
今年初,湖南農大官春云院士團隊與長沙一家公司合作研發的“油菜旋耕施肥聯合播種機”,成為“一條龍”解決油菜生產所有環節的“神器”,每畝種植成本降低到不足500元。
在湘鄉市金石鎮,村民黃炎春嘗到油菜機械化帶來的甜頭,大規模種植油菜,推廣“油菜旅游”,今年一共有5萬多名游客到他的基地“賞花看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