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1-13 16:24:11
新華社鄭州11月13日電(記者李文哲)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有序推進,沿線村落古鎮如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專家認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遺產保護、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三方面問題。
在11日舉行的大運河文化帶(滑縣)論壇上,國內外專家學者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話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遺產保護應被擺在首要位置,在此前提下合理開發。”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認為,大運河文化本身就是大排檔的文化,是纖夫、基層群眾的文化。隨著時代發展,大運河沿岸的農耕文明印記、碼頭文化元素正在消失,保護和傳承刻不容緩。
維也納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杜海迪表示,運河發展要激活沿岸居民共同的生活記憶。以歐洲多瑙河為例,沿岸鄉村有著魚湯節、音樂節等共同的節慶活動,在帶動旅游業發展、增加就業的同時,又寓教于樂,實現文化的流動。
多位專家表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經濟抓手。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張大衛看來,大運河文化帶的復蘇仍需經濟效益推動,將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消費場景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盤活歷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