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2017-11-26 10:03:11

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對話·農業農村現代化③)

數據來源:農業部、科技部、水利部

制圖:蔡華偉

采訪人:本報記者 趙永平 顧仲陽

嘉賓: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烏牛村仙桃李合作社理事長 闕興國

重慶市渝北區副區長 顏其勇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

誰來種地?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民,不是代替農民

尊重農民意愿,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記者:當前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農業發展面臨新挑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農業體系怎么建,今后誰來種地?

闕興國:我們村5000畝地,2100口人,人均不到兩畝半。常年在家的360多口人,除了老人、孩子,就是身體有病的。留守在家的“老兩口”是種地的主力,50歲以下的在田里幾乎看不到了。年輕人為啥不愿種地?一家六七畝地,靠種水稻、玉米,一年掙不到幾千塊錢。

靠傳統方式肯定不行,種地要換個種法。2013年村里成立合作社,518戶村民土地入股,抱團發展,共擔風險。調結構,種仙桃李,4年發展到2500畝。這個李子新品種大小似拳頭,外形又像桃,效益很好,今年產了10萬斤,平均一斤賣了20元。

顏其勇: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人。據調查,渝北區農村務農人口僅占戶籍人口的20%左右。許多農民之所以不愿種地,一是比較效益問題。一畝水稻刨去成本,純收入二三百元,不如打兩天工劃算;二是思想觀念問題。不少年輕人覺得農活太辛苦,務農不體面。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打好結構調整“組合拳”;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用現代裝備、技術手段武裝農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重點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解決今后誰來種地問題。

記者:這些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成長,對促進現代農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什么樣的經營模式更具生命力?

闕興國:渝北區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42%。從實踐看,沒有哪種模式能包打天下,各類主體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各司其職。龍頭企業負責定標準、跑市場,合作社負責社會化服務,農戶負責田間生產。要注意的是,新型經營主體是帶動農民,不能與農民爭地,把他們擠出農業。

李國祥:從全國看,目前新型經營主體總量已達290萬家,土地流轉面積占到35%左右。土地流轉整體上是件好事,但要堅持合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不能靠行政手段干預流轉。

土地流轉、合作經營、土地入股等不同經營模式各有所長,具體采取哪種形式,還是要尊重農民的意愿。理論上說,土地入股對農民而言是最好的方式,但實際上,如果分紅問題解決不好,這種方式也顯示不出優勢。

怎么經營?

農戶作為農業經營主體的地位不能變,創新經營體系不是另起爐灶

規模經營不單指土地規模,也可通過社會化服務實現

記者:有人認為,現代農業要求高效益,靠“老兩口”一畝三分地難實現,家庭經營會不會束縛農業農村現代化?

闕興國:拿我們合作社來說,社員負責基地日常管理,合作社負責技術服務、采購農資、銷售等一家一戶做不了、做起來不經濟的事。地還是一家一戶自己的地,通過合作統一管理,盛果期一畝收益能上萬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說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讓農民吃了“定心丸”,今后更舍得投入了。

顏其勇:家庭經營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最適應農業自身規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傳遞出明確信號,創新經營體系不是另起爐灶,農戶作為農業經營主體的地位不能變。規模經營是必然趨勢,但農業規模不單指土地規模,也可以是服務規模。農民老齡化并不可怕,通過全程社會化服務,一樣可以提高農業效率,邁向現代化。

李國祥:家庭經營是極有生命力的農業組織形式。在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美國、日本等國家,沒有一個不是家庭經營為主。在美國,公司化的農場也才占2%。現在我國家庭經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營規模較小,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

家庭經營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邁向現代化:一是生產要素融入,農戶把土地流轉、入股,參與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活動;二是農戶土地不流轉,通過購買社會化服務等方式參與現代農業;三是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現在各地經營體系創新很多,未來還會涌現出更多的新形式。

記者: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如何協調?

闕興國:村里的合作社采取“三股確權”:一是村集體入股,借助政策支持,整合各類資源,投資配股10%,每年提取利潤的10%作為村集體收入。二是合作社資金入股,占股40%,負責經營管理。三是農戶土地入股,入股農戶占股50%,每年提取50%利潤,按畝分紅。這樣,農戶收益占到大頭,大家的利益和產業緊緊捆在一起。

李國祥:當前一些工商資本下鄉,大規模流轉土地直接從事農業生產,這種現象值得注意。現實中很多公司種地是賠錢的,有的公司經營不下去“跑路”,損害農民利益。政府要鼓勵支持工商資本把重點放在產前產后領域,尤其是產后,在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方面發揮更多作用,在二產、三產方面發揮更大優勢,提高農業附加值。

成本咋降?

通過聯合、合作實現全產業鏈服務,有效降低成本

經營規模不是越大越好,要根據實際把握適度

記者:隨著農業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農產品進入高成本時代,降成本關系著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具體怎么降?

闕興國:一靠科技,二靠規模。前年高標準農田項目落戶村里,基地用上生物防蟲新技術,一畝節省農藥20%。再看規模,我們2500畝地統一育苗、統一買農資,比一家一戶更有優勢。

顏其勇:創新機制降成本。經營主體通過聯合、合作,利用專業化分工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全產業鏈服務,有效降低成本。

強基礎、補短板,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渝北區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行動,化肥、農藥使用量逐年降低10%以上;有機肥使用量逐年增長10%,提升地力;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建成綠色防控示范區1萬畝。

引導有序流轉。現在我們這里土地流轉租金每畝達1200元,有的接近2000元一畝,再加上人工成本,占到一些農產品成本的50%左右,這么高的成本種植傳統農業很難賺錢。

記者:現代農業要求適度規模經營,規模多大算適度?

顏其勇:我們做過調查,大戶如果種大田作物,80—100畝的規模比較經濟,按一季水稻加一季油菜算,一戶一年利潤在10萬元左右,依靠社會化服務,也能管得過來;如果種經濟作物,30畝左右比較合適。

李國祥:農業經營規模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要根據經營主體的經營能力、農產品的種類,當地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水平等,采取適度規模。

現在不少地方,土地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產權交易中心的牌子掛起來了,但更多發揮的是買賣撮合功能,相關服務缺失,沒提供價格指導,也沒有生產成本、土地流轉成交價格等相應的信息提供,這些服務需要進一步加強。

結構咋調?

提高供給質量,突出特色優勢,生產方式向綠色化轉型

不僅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還要滿足對農業觀光休閑等服務性需求

記者:農業效益問題也是結構性問題。當前,農產品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到極限了,綠色生產跟不上;國外低價農產品進來了,國內競爭力跟不上。種什么賺錢,小農戶如何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李國祥:農業發展的最重要功能是滿足人們食品消費需求。一方面,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食品消費量趨于飽和,而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糧食等農產品不斷增產豐產,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緩解這些突出矛盾,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讓人們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健康;不僅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還要滿足對農業觀光休閑等服務性需求,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加快農業發展動能轉換,讓農業真正成為能賺錢、有吸引力的產業。

闕興國:我們打的是“特色”牌,人無我有。這個仙桃李品種,是和專家一起邊種邊試,4年時間才育出的新品種,甘甜多汁,清香入鼻。而且在重慶就此一家,全程綠色化生產,消費者吃得放心,市場自然認可,最高時1斤賣到40元。今后產量高了,價格可能會落,但后期村里的農旅項目會上來,產業鏈條長了,農業文章就做活了。

顏其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緊跟市場,提高供給質量,突出“特色”和“綠色”。渝北區啟動了“農產品綠色行動”,從農業生產各環節入手,嚴把5個關口:土壤凈化關、農資進入關、生產記錄關、產地準出關、市場準入關,目的就是打造“渝北牌”綠色、健康、安全、放心的農產品。

支持農產品綠色生產,區里對新建標準化特色農業基地,給予每畝2000元的補助;新引進綠色農產品種苗,按引種價給予50%補助。目前全區建成10個萬畝級特色高效農產品基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95個,“歪嘴李”“梨橙”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品牌價值達10.8億元。相信不久,消費者買到“渝北牌”農產品,只要掃一掃二維碼,就能看到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實現精準監控。

從何發力?

不應繼續過分追求單純的高產高效,要把提高品質和安全性放在優先位置

讓會種地、能種地的人不吃虧,發展與農業相關的新產業新業態

記者:當前農業發展進入結構升級、方式轉變的平臺期,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政策方面有哪些期盼和建議?

闕興國:最盼的是靈活的用地政策,村里離主城區只有20分鐘車程,下一步合作社發展農旅項目,最大的難題就是土地。另外,合作社貸款難,經營的土地不少,但銀行不認,這幾年總共貸過兩次款,都是拿自己的房子做抵押,最多一次貸了15萬元,希望金融惠農政策能再加把勁。

李國祥:在金融服務方面,有的地方探索建立擔保基金,幫金融機構分擔了農業風險,調動了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有的地方把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農民聯合起來,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貸款出現風險后,聯合體首先償還。這些做法值得借鑒。

顏其勇:現有的補貼政策多數是普惠性的,不管種沒種地,都能拿到補貼。應進一步完善補貼政策,按“誰種地、誰受益”原則,精準補貼給職業農民、專業農民,讓會種地、能種地的人不吃虧,農業未來才有希望。

李國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目標定位應為優質安全生態增收,不應繼續過分追求單純的高產高效,要把提高品質和安全性放在優先位置。

應改善支農公共資源配置。未來要在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分配方面深化改革,要把農民增收放在首位,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新需求。

加快構建優質綠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不僅要深化糧食等收儲制度改革,盡可能不扭曲農產品市場,而且要加快構建優質綠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大農產品市場治理力度,促進農產品市場走向成熟,讓綠色、放心的好產品賣上好價錢,培育壯大農業發展新動能。

加快培育與農業相關的新產業新業態。資源環境好壞與農產品安全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要盡快把農產品有效供給與資源環境保護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良性循環,讓資源環境等新要素能夠成為生產力。近年來,各地探索將文化、生態、旅游與農業有機融合,走出了一條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路。發展與農業相關的新產業、新業態,這是農業發展動能轉換的根本。

[責任編輯:楊凡、彭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中國空軍“金頭盔”飛行員:勝利之后只能高興一秒

中國空軍“金頭盔”飛行員:勝利之后只能高興一秒

近距空戰,飛行員高中強正在目視搜索“敵機”。對于空軍飛行員而言,“金頭盔”被譽為空軍殲擊機飛行員最高榮譽。[詳細]
人民日報 2017-11-26
【新時代 新征程】向不平衡不充分發力 滿足人民需要

【新時代 新征程】向不平衡不充分發力 滿足人民需要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不平衡不充分之處發...[詳細]
央視網 2017-11-26
冷空氣影響北方局地降溫8℃ 南方降雨減弱

冷空氣影響北方局地降溫8℃ 南方降雨減弱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預計,26日弱冷空氣影響華北中南部、東北地區中南部等地,上述地區氣溫將下降4~6℃,部分地區8℃以上。26日08時至2...[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17-11-26

黑龍江:“公鐵聯姻”為貧困縣帶去冬日“熱流”

不通鐵路曾讓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的百姓“害怕”出遠門,而今“公鐵聯姻”服務卻給這個貧困縣帶去寒冬里的務工“熱流”。在甘南縣實施...[詳細]
新華網 2017-11-26

山西嚴禁對省級自然保護區隨意調整

記者近日從山西省環保廳獲悉,山西省將加強省級自然保護區環保力度,嚴禁擅自調整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功能區和更改名稱。而且省級自然保...[詳細]
新華網 2017-11-26

廣西一高中宿舍樓灌入“黑混凝土” 當地開展清理整頓

近日網曝“廣西全州高中在建學生宿舍樓灌入‘黑混凝土’。該縣非法混凝土攪拌站橫生”一事引發廣泛關注,11月25日晚,全州縣委宣傳部通報,...[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17-11-26

大舞臺·大機遇·大夢想——三代臺商接力書寫“登陸傳奇”

大舞臺·大機遇·大夢想——三代臺商接力書寫“登陸傳奇”。上世紀80年代以來,臺商跨越海峽,投資大陸,搭乘大陸經濟發展快車,逐步從福...[詳細]
新華網 2017-11-26

河南:2020年各省轄市至少建成一所老年開放大學

記者從河南省教育廳獲悉,河南日前印發《河南省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7-2020年)》,對加快發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水平作出部...[詳細]
新華網 2017-11-26

新疆采取五大舉措補充逾4.4萬學前雙語教師

為破解師資匱乏難題,今年,新疆采取五大舉措,為天山南北的學前雙語幼兒園補充4.45萬名雙語教師。為此,新疆今年實施國家“學前雙語教...[詳細]
新華網 2017-11-26

內蒙古加強貧困地區養老基礎設施建設

記者日前從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獲悉,“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將著重加強國家級貧困旗縣、邊境旗縣、農村牧區等重點地區養老基礎設施建設。內...[詳細]
新華網 2017-11-26

走向未來的學習——全球視野下的“深圳奇跡”

走向未來的學習——全球視野下的“深圳奇跡”。如果挑選中國現代化建設征程中的一個世界級學習型城市,很多海外人士的第一反應是深圳。[詳細]
新華社 2017-11-26

1630億元背后,三個農民與“電”的故事

——關于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的報道。機井通電了,麥地里埋了地埋管,一刷電卡水泵就自動抽水澆地;農村供電“最后1公里”問題解決了,空調...[詳細]
光明日報 2017-11-26

京津冀清潔取暖工作提前完成全年任務

京津冀——。清潔取暖。[詳細]
人民日報 2017-11-26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