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2017-11-30 22:14:11
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省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這綠色奇跡的背后,是以共產黨員為先鋒的三代塞罕壩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執著堅守,是攻堅克難、苦干實干的接續奮斗精神。
萬畝林海
林海蒼翠連綿,綠樹咬定青山,綠草如茵鋪展,野花芬芳斗艷,這里是林的海洋、河的源頭、花的世界、鳥的樂園。
層林盡染
綠色、紅色、橙色、黃色……塞罕壩的秋天,遍山的五角楓、蒙古櫟、油松、云杉相間而列,猶如一幅美麗的油畫,詩意盎然,靈動飄逸,讓人遐思無限。
不忘初心
半個多世紀以來,塞罕壩職工在高寒荒漠中戰天斗地、爬冰臥雪,用青春和血汗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催人淚下的創業華章。每逢造林季節,各黨支部紛紛開展“戰前動員”,面對黨旗,重溫紅色初心,牢記綠色使命,矢志接續奮斗,牢牢守護這道“綠色屏障”。
黨員示范
把作品寫在大地上,是塞罕壩三代務林人躬身實踐的生動寫照。植樹護綠,黨員們打頭陣、當先鋒,爭當綠色發展的領頭人。
機犁溝整地
科學求實,塞罕壩人苦干實干更講究巧干。針對跡地側根多、成本高的技術難題,塞罕壩機械林場創新了機械整地方式,工作效率是人工整地的4-5倍,大幅減少了造林成本,加快了造林進度。
人工整地
大力實施攻堅造林工程,塞罕壩人立志啃下每一個“硬骨頭”地塊,土壤貧瘠和巖石裸露的石質陽坡也成了綠化重點。遇有立地條件較差的25°以上坡地,打孔器、鎬頭沒有了用武之地,工人們就用鐵锨一锨一锨挖坑穴,遇到了石礫,工人干脆跪地用手掏出,為的是給每一棵幼苗一個溫暖舒適的“家”。
人力運苗
搬運苗木上山,坡陡地滑,機械無法作業,騾馬都會罷工。從山腳到山頂,林場工人一步一個腳印,將一棵棵松樹幼苗通過人工運送到半山坡,逐行放到植苗點。
冬季間伐
間伐被稱為“撫育”,是撫優除劣,讓樹苗長成優質森林的必經步驟。間伐工作中,機械、騾馬不能進林,每天幾百次的林外林中往返,支撐他們的是一顆對事業執著的心……
林間休息
遠離城市生活,扎根大山之中,塞罕壩人沒有怨言;生活條件差,基礎設施跟不上,塞罕壩人自己克服。幾人一組的野餐,既是“家常便飯”,也是加強溝通協作,交流經驗的平臺。
常年堅守
塞罕壩海拔1940米左右,冬季平均氣溫零下1.5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43攝氏度,一些生活用品仍靠人力解決,塞罕壩人坦然面對,克服困難,保持工作正常運轉。
砥礪傳承
中國夢需要中國綠。塞罕壩機械林場的發展歷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生動寫照,體現著我們黨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一代接著一代干,擼起袖子加油干。新一代塞罕壩人在永遠飄揚的黨旗下拿起接力棒,造林,護林,營林,愛林,在綠色發展的新征程中,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生動范例的使命和責任,為建設美麗中國再創新的輝煌。
(河北省紀委供稿 |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武思宇 整理)
【紀檢人·鏡頭/手記】專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