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2-17 14:35:12
新華社蘭州12月17日電 題:西北師大:百年長河潤瘠薄
新華社記者任衛東、王艷明、劉能靜
西北師大教育學院的研二學生周夢婷剛剛在一場全國性的專業教學技能大賽中獲得了語文組特等獎。
周夢婷在84所學校的670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并拔得頭籌,這不僅歸功于她平時的努力,還有指導老師的一份功勞:“老師讓我提前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以便‘對癥下藥’。”
在周夢婷心中,雖然西北師大地處西部,但培養出的學生并不差。“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要務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還鼓勵我們走出去看看,多和其他學校交流。”
“為了這個比賽,我準備了2個多月。”周夢婷說,“平時我也沒閑著,從本科開始,我就大量閱讀并利用各種教學比賽等實踐機會來磨煉技能。”
“我從小就想當老師,走上講臺就是我畢業后的志向。”周夢婷說。
2002年考入西北師大,2009年研究生畢業留校,自稱“師大土著”的宋燕,也曾像周夢婷一樣努力著。如今的她已夢想成真,成為西北師大一位小有名氣的老師。
見到宋燕時,她剛上完英語課。“教育就是教學相長的過程,上課時我能從不同學生身上學到不同東西。”
“明天我還有一整天課,從早上8點一直到晚上6點。”宋燕說,她喜歡上課的過程,覺得和學生在一起很開心。宋燕教的英語是西北師大公共課里的“香餑餑”,有些沒分到她班的學生,還托人“說情”,想去學習。
為了上好每堂課,宋燕把電影配音、角色扮演等都搬進了課堂;為了讓學生克服惰性,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她不停在“充電”,認為“老師就是學生的榜樣”。
“我覺得好老師就得要與時俱進。”宋燕說。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在黃河的澆灌和西北風沙的打磨下,這里的學生大多勤學好問,諸多老師誨人不倦。周夢婷、宋燕只是其中的代表。
“扎根西部幾十年,我們培養了20多萬名學生。”西北師大黨委書記陳克恭說,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留在西北最艱苦的地方服務基礎教育,自覺地將自己一生與這片貧瘠、落后的土地聯系在一起。
馬建平就是其中之一。1999年從西北師大畢業后,回到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當時的合作中學沒有現在窗明幾凈的教室,也沒有寬敞平整的操場,校園經常塵土飛揚。
“當老師是我從小的愿望,我知道甘南條件很艱苦,缺乏師資,所以畢業后就回來了。”馬建平說。10多年過去了,他已經愛上這片土地,更愛他的學生。
一名學生因為打架要被學校處理,馬建平向學校求情,并耐心做學生思想工作。“我送他回家反省,他竟然在汽車站跑了,不過還是被我找到了。”正是馬建平的努力,這個學生走上了“正軌”。
“能吃苦、有責任是我理解的教師品質,而這些品質都是從老一輩身上一代代積淀、傳承下來的。”馬建平說。
西北師大的前身是北平師范大學,發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七七事變”后,北平師范大學西遷陜西城固,與其他西遷學校組成西北聯合大學。1939年西北師范學院獨立設置,1941年遷往甘肅蘭州,1988年定名為西北師范大學。
西北師大為甘肅乃至西北地區輸送了大批像馬建平這樣的教師。僅近10年,該校就畢業22992名師范生,其中就業于新疆的1289人,青海327人,寧夏216人,西藏247人。
甘肅86個縣市區示范中學中60%以上的骨干教師、80%以上的特級教師都畢業于西北師大。此外,依托設在該校的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培訓少數民族師資近3萬名。
許多人這樣評價:因為有西北師大,我國現代師范教育向西推進了1000公里,優質教師培訓向西推進了1000公里。尊嚴師道,繼往開來,從燕山腳下到黃河之濱,百年后的西北師大,育人的“接力棒”還在繼續傳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