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俠客島
2017-12-26 10:28:12
圣誕濃
這幾天,圣誕氣氛濃得化不開。
商場里四處擺放著圣誕樹,電視里預告NBA圣誕大戰,小區物業挨家挨戶送平安果。送小朋友去上美術班,頭戴鹿角的老師笑著說,一會兒有圣誕老人送禮物喔。
圣誕節前好幾天,小朋友就念叨說,他要乖乖的,不然圣誕夜沒有禮物了。12月25日凌晨,島叔爬起來,摸到孩子屋里,發現他已經把所有的獎狀都翻了出來,擺在桌子上,看來是希望圣誕老人看到這是一個好孩子。
島叔把白天買的糖果、玩具,塞到圣誕襪子里,放在他的床頭。再擺上一封模仿圣誕老人口氣寫的夸獎信。
完事之后,島叔坐在地上,看著熟睡的兒子,心里五味雜陳。
有孩子之前,島叔對抵制洋節之事嗤之以鼻,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歷史上的中國,從來不怕吃了牛羊肉就會變成牛羊,而是以包容心態懷納百川。
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我們通通給他過成了中國的購物節、休閑節。至于這些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自然不用去管他。我們哪個人過圣誕節是為了紀念耶穌?還不是圖個樂呵?
但是,在這個平安夜,島叔這個文化自信者、傳統文化愛好者,卻按照洋節的程序,亦步亦趨,照方抓藥,而且是駕輕就熟——每年都這么干。為的啥?為了孩子。
年味淡
島叔在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上,沒少費心。在他還在床上滾來滾去的時候,就尋思著將來給他看百家姓、千字文,給他講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都是怎么回事,得怎么過。
等孩子大了,發現傳統節日之于小朋友,比起圣誕節、萬圣節等洋節來說,簡直低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比如,我們做家長的,給孩子講春節,講過年,就算能講得天花亂墜,可當過年的一項項儀式已經不再進行了,他怎么理解?怎么接受?
以前怎么過年?兒歌里說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备挥谜f,過去家里要供上祖先的牌位,要送灶王爺,大年初一還要上墳,等等。爆竹聲聲中,這一系列儀式加強了過年的意識,年味濃得化不開。
現在呢,掃房子,找保潔;灶王爺,家里沒他地兒;祖先牌位,我爺爺家都不擺了;鞭炮也不讓放了……在很多家庭,春節的儀式剩不下幾個了。所以好多年前開始,大家就感慨年味淡了。
更不用說不少家庭還利用過年假期出去玩、去旅游。島叔全家去年春節在三亞過的,今天去海邊玩水,明天登島看花。這是過年嗎?這就是度假,游玩。大人、孩子玩得都很開心,但是這快樂,跟春節無關,跟過年無關。
TVB說做人呢,開心最重要。但是不管什么事,能因為它能讓人開心就坦然接受嗎?
咋選擇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一定的物質存在方式,才有一定的意識與之相隨。
先說個反面例子。比如歷史上有過一個節日——寒食節,現在沒有了,與之相應的寒食文化也只能存在在書本上了。
為啥消亡了?看看它的物質存在方式就知道了——吃冷食。
在古代那種衛生條件下,吃冷食容易死人。尤其有些地方,寒食時間長,像山西,寒食曾長達一個月。所以在漢代以后的歷代守土官和帝王,如周舉、曹操、石勒等的禁斷之下,固定為冷食三天。隨著物質存在方式的消退,到了唐宋之后,寒食節并入清明節,至此消亡。
如今,圣誕節等洋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其風靡得益于充滿溫情的、易于為人所接受的物質存在方式。
而傳統節日之所以式微,是因為缺乏適合現代人生活節奏、心理結構的物質存在方式。說白了,就是老套的過節儀式,不吸引人,尤其不吸引孩子。
還以春節為例,一個主要內容是給出去,是上貢,給祖先也好、給神靈也罷,反正就是進貢好吃好喝的,是下對上的虔誠。
圣誕老爺爺是發東西,發禮物。當然這東西是家長買的,但在形式上是給予,是鼓勵,是上對下的溫情。
兩相比較,孩子當然喜歡后者。洋節受歡迎,背后的物質力量不可忽視。這樣就給傳統節日,乃至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制造了很多障礙。
如果過洋節這事從小就在孩子心中扎下了根,同時傳統節日在他們心中又留不下什么位置,那么他們這代人長大后,如何教育他們的子女去愛上傳統節日?
剪辮子
馮驥才有部小說,叫《神鞭》。
小說最后,過去使辮子打人、如今用雙槍的傻二說:“祖宗的東西再好,該割的時候就得割。我把鞭(指辮子)剪了,神卻留著。這便是,不論怎么辦也難不死我們;不論嘛新玩意兒,都能玩到家,決不尿給別人。”
這話也適用于傳統節日的現代化。脫胎于農耕社會的傳統節日,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只能像傻二頭上的辮子,被歷史甩開。寒食節沒與時俱進,就被淘汰了。七夕節,與時俱進,變身為中國情人節,現在就很紅火。
這里值得多想一步的是,七夕節能現代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更訴諸情感,愛情是跨越時空的,沒有城市生活和農耕生活的隔閡。哲學上講,就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此外,像重陽節的尊老敬老內涵、春節的親情團圓內涵,都有情感的共通性,只要找到合適的物質存在方式,就能過得起來、能過得很熱鬧。
而與農業生產更多聯系的節日儀式,比如立春時節鞭春牛、小滿時節動三車、芒種時節求安苗之類,確實沒有可挖掘的新價值,自然就淡化下去,也不足惜。
總之,也許是杞人憂天了,但是島叔真心希望我們的傳統節日能走出農耕時代,割去辮子拿起槍,被挖掘出適應現代生活的新價值,被賦予喜聞樂見的新儀式,和洋節一起,為國人的開心事業增磚加瓦。
文/田獲三狐
(俠客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