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01-12 17:08:01
新華社西安1月12日電 題:踏雪進課堂 隆冬拉農話——陜西華州農民夜校點亮新時代農村“夜生活”
新華社記者沈虹冰、陳晨、蔡馨逸
1月11日雪后的關中平原,最低氣溫零下5攝氏度。
18時,夜幕四合,陜西渭南市華州區柳枝鎮張橋村70歲的老漢殷京漢借著新修村道上的燈光,向不遠處的村委會走去。他下午從微信群得知,當晚村里的農民夜校開課,有林業專家上門講授核桃樹的冬季管護知識。
這個冬天,殷京漢有些焦躁,家里8畝多核桃樹已經死了8棵,他刨開樹根看不出個究竟,加上2017年受高溫干旱天氣及市場影響,核桃生產減收兩成以上。
他想去夜校找找專家和村干部,找找答案和方法。
著急的不只是殷京漢,當了17年村支書的何福善下午專門召集全體村干部和黨員開了2018年產業發展的“諸葛亮會”,商量如何綜合解決產業單一、發展“疲軟”的問題。
張橋村夜校設在村委會二樓。殷京漢到達時,教室里已滿滿當當坐了30多位鄉親。
“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今天大家就討論一下,具體到咱張橋村,要咋個振興法?”看到大家陸續到齊,何福善“拋磚引玉”。
一石激起千層浪。大伙兒你一言我一語,訴說著心中的忐忑和焦慮,“去年核桃減產減收,今年村里準備咋個干?”
張橋村是華州有名的核桃產業村,早年就有“張家橋,核桃瓢”的說法。村里的核桃產業幾經起落,發展到如今1500畝的規模,撐起了大半個村的“生產總值”。可山腳下的張橋村灌溉條件不佳,去年夏天,持續40多天的高溫讓全村核桃減產25%以上,村民人均收入下降1000多元。干旱打蔫了樹葉,也打懵了鄉親們增收的希望。
“總靠天吃飯不是個辦法!前陣子通過夜校的視頻,我看到人家陜北用滴灌發展核桃產業,科學又省水。咱村地勢高低落差大,能不能在高處修一個蓄水池,把水引下來發展滴灌?”村民殷剛峰腦子活絡,他的提議得到不少村民附和。
“你算是說到點子上了!”何福善興奮地說,“我調查過,咱村這砂石地里搞滴灌,每畝地投入不高。今年,咱就把這事納入計劃,爭取上面支持,先做幾戶示范看看!”
華州區林業局的林業專家鄭亞萍受邀趕到夜校,專門講授核桃、花椒樹的嫁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知識。甫一登臺,就受到大家的歡迎。
“我家的核桃樹葉發黃、核桃個頭也小,也不知是啥原因?”
“你施的啥肥?”
“嗯,你的意思跟2015年我用的幾車生豬糞有關系?”
“核桃樹不能用生肥,必須漚熟!”
“咳……”村民張孝合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老師,我家8棵核桃樹死了,先是葉子蔫,后來慢慢發干,挖開看,根部腐爛……”殷京漢迫不及待舉手發問。
“你還得從邊上挖開看看,是不是有病蟲害,這個可能性大。如果是,要采取灌根的辦法解決。”
“哦……”自稱“老把式”的殷京漢理了理帽子,若有所悟。
夜色已深,天氣漸寒,夜校的課程已經結束。可鄉親們仍意猶未盡,繼續圍攏在一起討論著……
熱鬧的夜校場景,2017年在張橋村已經有24次。黨員宋春青說,從十九大精神宣講到黨史黨性教育,從技能培訓到農技普及,每一次都很熱鬧。
“農民最關心的還是身邊的事,關心中央的惠民政策在基層咋落地。”張橋村村委會主任王強民說,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等等,村民學習這些內容時,別提有多高興了,像吃了定心丸。大家現在就踏踏實實想著開春的事,勁頭十足。
“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不只是在張橋村,2016年以來,渭南市華州區已陸續建立起215所農村夜校,平均每所夜校開展集中學習20多次。
“夜校學習真是好,既不耽誤白天勞動,又可以學到文化知識,大家還能在一起交流經驗!”華州區杏林鎮李坡村老黨員史新民高興地說,黨員和群眾親親熱熱地坐在一起學習、談心、解決問題,既密切了干群關系,還改善了鄉風民俗。
何福善說,過去冬閑時,不少村民喝酒、賭博。夜校改變了農民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現在有了學習氛圍,村民素質提高,是非糾紛也少了很多。
夜讀原著、夜訪民情、夜談民生、夜辦民事……在華州,夜校已逐漸成為基層干部群眾間心貼心、手牽手的平臺。
2018年的第一期夜校,也讓何福善感受到不小的壓力。這位老村支書代表村干部向村民承諾:一定做到“能吃虧、心胸寬、肯犧牲”。他說:“成與不成,也得靠大家一起鼓勁兒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