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8-03-13 05:48:03
盯住預算草案中的“其他”
新代表劉小兵:戴上“其他”的帽子,錢就不知花哪兒去了
新代表劉小兵盯上了預算草案中的“其他”。
這幾天,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劉小兵在審查預算草案時,找到了好幾個名為“其他”的支出項目。“戴上‘其他’的帽子,我們審查時就搞不清楚這些錢花到哪里去了。”劉小兵說。
劉小兵發現,在許多支出中,有“名頭”的科目反而金額很少,甚至為零,而“其他”這個框里的支出金額卻很大,占比很高。
他以《2018年中央本級支出預算表》中的數字舉例說,“金融支出”的預算為831.72億元,被分配到金融部門行政支出、金融部門監管支出、金融發展支出、其他金融支出等4個方面。其中“其他金融支出”分得759.7億元,占整個金融支出的91.34%。
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比如,在“商業流通事務”這個支出中,2018年安排了26.12億元的預算。其下有“行政運行、一般行政管理事務、市場監測及信息管理、民貿民品貸款貼息、事業運行、其他商業流通事務支出”6個項級科目。前5個科目的預算都沒有一個過億元的,而其他商業流通事務支出卻高達25.17億元,占到“商業流通事務”這個大盤子的96.36%。
劉小兵說,在“商業流通事務”這個支出中,除了“其他支出”外,另外5個“正兒八經”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在預算草案中似乎沒有什么用途了。
把預算支出中所有的“其他”加起來,占比也不容樂觀。
《2018年中央本級支出預算表》中,所有“其他支出”占比10%;《2018年中央本級基本支出預算表》中,“其他支出”比重則高達30%。
作為一名長期研究財政學的專業學者,劉小兵分析了“其他”在一些預算支出中“唱主角”的原因。我國目前使用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是2007年參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各成員國的要求,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確定的,后雖經多次調整,但沒有實質性的變動。10年過去,政府該花錢的方向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是財政支出的科目調整卻滯后了,那些“無處安放”的支出,只得貼上“其他”的標簽。
劉小兵說,當然,對這一現象也許還有另一種解釋,政府收支分類科目沒問題,是政府花錢出了問題,花到不應該花的地方去了,找不到科目來反映,只好放到“其他支出”科目中。
除了“其他”以外,劉小兵在審查預算草案時,還有“攔路虎”——由于支出科目設置不合理,導致預算無法全面地反映財政資金的去向。
他翻著厚厚的預算草案說,以教育支出為例,《2018年中央本級支出預算表》顯示,2018年中央本級安排的教育支出預算是1711.22億元,具體用在了“教育管理事務、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等7個方面。其中,“普通教育”預算安排得最多,有1485.99億元,具體用在了“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6個方面(項),其中,“高等教育”就占去了1405.6億元。
劉小兵想再了解這1405.6億元預算是如何使用的,卻發現往下沒有數據了,因為按照功能分類,最后一級就到“項”。
作為財政學方面的專業人士,劉小兵本著刨根問底的精神繼續在預算草案的“大本子”里找這1405.6億元的去處。
劉小兵說,得換一個“軌道”,到教育部的部門預算里去看。可按照現行的預算法也不是所有的支出都能找到去向,1405.6億元是怎么花的,還是說不清楚。
劉小兵甚至追到《教育部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基本支出表》。其中,高等教育支出包括“工資福利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商品和服務支出、資本性支出”等4個方面。
再追“商品和服務支出”,劉小兵看到,150.51億元的“商品和服務支出”是花在“辦公費、電費、勞務費”等27個方面(款級科目),其中,勞務費安排了14.58億元。劉小兵想不明白,為什么有了人員經費還要安排勞務費?當他再想一探究竟時,卻發現沒有了。
在劉小兵看來,不管是科目設置不合理,還是政府花錢不規范,如果最終結果導致代表在審查預算時無法看清楚、弄明白,那么知情權與監督權就難以體現。
劉小兵建議,應盡快對從2007年至今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進行修訂,使修訂后的科目在廣度上能夠全面展示政府的所作所為,在深度上能夠細化到足以去判別政府的所作所為。“只有這樣,公眾才能夠根據公開的財政信息,判斷政府權力運行是否規范、正確。”
本報北京3月12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世昕 王亦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