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18-04-25 17:17:04
西安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戶政大隊民警為企業和大學生代表講解西安市學歷落戶政策。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城市不分大小,紛紛拿出“禮包”——今春攬人才 著眼在未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秉志
人才年年引,今年很不同。隨著越來越多城市加入其中,今年的城市“人才爭奪戰”更加激烈,熱度不斷攀升。與往年多重視發放“畢業大禮包”不同,今年多個城市將轉型升級急需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作為重中之重,不同規模實力水平的城市各展其能,開啟了城市“搶人”的一場持久戰
這個春天,爭奪人才智力資源的“大戰”在全國各地上演。今年3月下旬,北京、上海兩地相繼發布《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和《上海加快實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標志著京滬兩個一線城市也加入到了硝煙正濃的人才爭奪戰當中,給“搶人大戰”又添了一把柴。
各城市引才誠意滿滿
“搶人大戰”的出現,既是人才政策引導的結果,也是我國經濟結構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
與前一階段武漢、南京、成都等城市注重為應屆畢業生準備的“畢業大禮包”不同,今年多個城市將轉型升級急需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作為引進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何各城市不約而同在此時不遺余力招攬人才?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孟慶偉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搶人大戰”的出現,既是人才政策引導的結果,也是我國經濟結構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才引進是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已經逐漸成為共識?!泵蠎c偉指出,城市對人才的爭相引進,與近年來黨中央持續不斷下發與人才發展有關的政策導向性文件密切相關。同時,各類產業園的集聚,也激發了對創新人才的需求。隨著勞動力人口數量下降,勞動力素質高、潛力大、后發優勢明顯的人才也越來越搶手。
長期以來,一線城市由于能夠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成為各類人才爭相進入的地區。北京出臺的引才政策,也體現了全方位的特點。其中,既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這樣的高層次人才,也包括科技創新人才、文化創意人才等專業領域人才,還包括科技成果轉化緊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等。領域之廣,體現了不拘一格為全市各類創新主體引進緊缺急需人才的決心。
上海則明確了集聚造就高峰人才的重點領域。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戰略目標,方案提出了13個上海有基礎、有優勢、能突破的重點領域,包括宇宙起源與天體觀測、光子科學與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與計算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量子科學、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大數據等。
如果說一線城市引進人才是為了優化城市的承載力,打造面向國內和國際的人才吸引力格局,二線城市在經歷了長時間產業升級及承接產業轉移后,城市競爭力得到較大提升,更希望借助人才強市戰略增強經濟實力。
記者注意到,在今年人社部舉行的全國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巡回招聘會上,浙江溫州、河北邢臺、云南昆明、遼寧沈陽等地頻頻為招攬人才發力。
為了搶才、留才,溫州市今年春節以來已舉辦多項引才活動,還將舉辦夏季人才交流大會、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大會和冬季人才交流大會等。據統計,今年溫州市計劃組織外出引才活動19場,同比提高約46%。外出引才主要根據溫州市傳統的制造業、輕工業、服務業以及新興的互聯網、金融等產業領域展開。
對于人才關心的編制問題,各地的“送編制”政策已成為人才爭奪中更具誠意的籌碼。河北邢臺今年首次推出了2018年“百名博碩引進計劃”,主要包括經濟金融及管理類、城市規劃建設類、工程技術類、農學類、醫學類、師范類等。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該計劃的一大特色,是為引進到事業單位的各類人才解決事業編制。同時,引進后首次職稱聘用不受單位崗位總量限制。對一般事業單位引進的博士,一年考察試用期滿考核合格的,任正科級職務或享受相應待遇,綜合評價優秀且管理能力突出的,可掛任市直單位或縣市區職務;工作滿3年表現突出的,提拔擔任副處級職務。
三類人才更受青睞
目前,各地集中引進的主要有3類人才,即團隊引進、高科技人才引進、后備人才引進
與往年相比,各地不僅對人才需求覆蓋面更廣,需求數量也在不斷攀升。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更受城市青睞?在孟慶偉看來,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城市已經意識到了人才所起的關鍵作用。目前,各地集中引進的主要有3類人才,即團隊引進、高科技人才引進、后備人才引進。
“人才效能的發揮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帶有后期效應,是緩慢而持久的。比如,吸納高校畢業生就像埋下一顆種子,它不會馬上破土而出,但一定會在未來5年、10年甚至15年帶動整個城市的發展??梢哉f,高校畢業生就是各城市發展的后備力量,是人才階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城市的戰略思考和長遠考慮?!泵蠎c偉說。
需求旺盛的背后離不開政策驅動。發展壯大新動能,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等內容已經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同時,不少城市明確提出加快新產業培育和創新。比如,貴陽在支持和鼓勵區塊鏈企業及其相關機構入駐方面,從主體支持、平臺支持、創新支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詳細列舉了相關獎勵政策。
當然,政策激勵畢竟是短期行為,無法作為城市吸引人才的“長效機制”。那么,靠什么來使人才與城市從“初識期”走向“穩定期”呢?
孟慶偉認為,引進和留住人才,不能光靠政策,而是要綜合考核這座城市的生存環境、生態環境、工作環境、人文環境等,要通過制定并扎實執行安居和樂業政策,讓各類人才宜居舒服,工作愉快,形成人才結構合理、梯隊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記者采訪時注意到,部分經濟欠發達省市的財政實力無法與一線城市相比,常常通過打“感情牌”來留人。比如,沈陽自2017年啟動“三引三回”活動,即“引老鄉回家鄉、引校友回沈陽、引戰友回駐地”。圍繞全市轉型創新發展需要,沈陽市以項目為牽動,以情感為紐帶,組織吸引廣大校友資本回沈、人才回沈、智力回沈,搭建“資智回沈”平臺。據統計,“自‘三引三回’活動開展以來,目前已簽訂意向投資協議近200億元,其中簽約落地項目8個”。
搶人大戰不會曇花一現
城市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年輕人才的數量將決定競爭力的持續性,人才大戰還會更持久
城市之間的人才搶奪戰是否會“曇花一現”?對此,業內人士認為,人才大戰還會更持久。
“城市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年輕人才的數量,將決定競爭力的持續性。”孟慶偉認為,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年輕人可以帶來創新和消費。通過引入外來優秀人才和資本,可以為經濟帶來新的活水。
除了需要建立完整的人才鏈條,引才范圍的擴大還與日趨嚴峻的老齡化社會相關。專家指出,從更深層次角度看,各城市人才大戰的出現,與長期的人口生育政策有關。在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階段的大形勢下,一座城市的人口結構可能決定了這座城市未來的興衰,因為這意味著人口結構更年輕的城市會擁有更大比例的生產者。
“打個比方說,‘城’與‘市’的區別就是,如果把‘城’看作鋼筋混凝土,那么‘市’就是動態的、多元化、不斷變化的市場,有了人流、物流、資金流,‘市’才能越來越紅火。”在孟慶偉看來,現在每搶到一名大學畢業生,就是搶下了未來若干年一座城市的主要勞動力和貢獻者。站在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大背景下看,現在搶到了年輕人,就是為城市未來十幾年持續發展提供競爭力。
有觀點認為,人才競爭也可能導致全方位的“孔雀東南飛”,造成中西部、中小城市人才流失,加劇人才不平衡局面。但孟慶偉認為,對于人才流動的走勢問題大可不必擔心。各地在吸引人才方面,可以圍繞事業平臺、環境、制度3個支柱,用市場和政策兩種力量來解決人才流動問題。在共享經濟形勢下,人才觀念轉變,也將帶動和促進各類人才結構的合理構建及人才作用的發揮。只要宏觀政策調控得當,市場不斷動態發展,便不會出現人才在一地的爆冷或爆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