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山網
2018-05-13 22:46:05
引言:“從小覺得最厲害的人就是媽媽,哭著不知道怎么辦時只好找你。他們總說被我依靠的你,也曾是個小姑娘,怕黑也掉眼淚,笨手笨腳會被針扎到手。嘿,媽媽。我想知道,是什么讓你變得這么強大,是歲月,還是愛……”5月13日是母親節(jié),天山網特推出系列報道《嘿,媽媽》,以多維度的視角,感受我們身邊的濃濃母愛。
天山網訊(記者趙紫璇攝影報道)這幾天,各大商場里節(jié)日促銷的字樣和花店里源源不斷的訂單無不在提醒人們——母親節(jié)到了。可你知道,你的媽媽究竟有多愛你嗎?5月11日,記者走上烏魯木齊市街頭采訪市民。鏡頭前的他們分享著和媽媽之間的暖心小故事。
產科護士買熱哈巴·買買提希望自己以后能盡可能的多陪陪媽媽。
“我”回家的那天就是媽媽的節(jié)日
作為自治區(qū)婦幼保健院一名有著8年工作經驗的產科護士,29歲買熱哈巴·買買提見證了上千名新生兒的降臨。
之所以選擇這份工作,是因為買熱哈巴覺得產科是傳播快樂的地方,新生兒的降臨對于每個家庭而言都是喜事,雖然工作很辛苦但她感覺特別有意義。
在買熱哈巴的記憶里,媽媽一直是個“大忙人”。可最令她感動的是,無論在外地上學還是上班,只要是得知自己要回家的消息,哪怕只在家里待兩天,媽媽總會把家里尤其是買熱哈巴的臥室打掃得很干凈,再精心準備一桌飯菜。
“每次放假回家,臨走的時候,媽媽還要將我愛吃的東西填滿我的行李箱。”買熱哈巴說。
談到這些,買熱哈巴眼里閃著淚光:“我媽媽今年56歲了,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她。”
“母親節(jié)我想對媽媽說,媽媽你辛苦了,我愛你。”
媽媽是愛哭鼻子的“特效藥”
14歲的菲茹扎·艾克熱木江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中學一名初二學生。
“有件事我記得可清楚了,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得了病,醫(yī)生害怕傳染給班里的小朋友,讓我在家休養(yǎng)。”菲茹扎回憶說,“我媽立馬請假在家一星期,天天陪著我。我那幾天還發(fā)高燒,媽媽就守在我床邊,迷迷糊糊醒來看見媽媽在,我就又睡著了。”
菲茹扎說:“母親節(jié)我想對媽媽說,媽媽你辛苦了,我愛你。”
簡單的一句話,卻讓一旁拎著藥和新鮮時蔬的媽媽紅了眼眶,菲茹扎趕緊拿出紙巾擦拭媽媽臉上的眼淚:“你看我媽就是這樣,從小我一生病,她就特別愛哭。”
菲茹扎媽媽破涕為笑:“咋能不擔心呢,不管長多大,在我眼里,你都是個小孩子。”
80歲的夏永熙精神矍鑠,身著亮眼的白色西裝在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鑒湖旁散步。
“再回來看你”成了沒兌現的諾言
80歲的夏永熙老人是一名離休干部,老家在湖北,1959年在河南當兵,1965年轉業(yè)后的他來到新疆烏魯木齊市工作。
來新疆工作沒兩年,他接到了母親病危的電報。
“當時我媽媽應該是癌癥晚期了,看到她躺在床上臉腫得都變形了,我一下子就哭了。”夏永熙回憶道,在家待了半個月后,母親促催他回到工作崗位上。
臨走的時候,母親囑咐夏永熙好好工作別擔心家里。
回到新疆,投身于工作的他三個月后接到了母親離世的消息,夏永熙說:“那一年,我天天都在哭……”
那次見面竟成了他們母子最后一次見面。
夏永熙曾在1962年帶著母親回老家縣城里照了全家福,后來搬家時,照片不慎丟失了。可母親的笑臉,卻像小時候母親蒸的蘿卜片米飯、苞谷面饃饃那樣讓他記憶猶新。
“我媽媽飯做得很好。”夏永熙回憶說,“我小時候最愛在灶臺邊看媽媽做飯,鍋熱了煙一冒,聽著菜滋啦啦在鍋里翻炒。現在都能記著那味兒……”
衣茸茸和媽媽一起戴著自己用絹紙手工鉤織的“姊妹帽”,母女倆一路上曬曬太陽,有說有笑。
長大后的“我”陪著你變老
“從小到大,我媽就沒打過我,我的同學、朋友都特羨慕。”56歲的衣茸茸說起媽媽那特別的“愛”,笑得像個孩子。
而87歲的母親則在衣茸茸旁小聲地嘀咕著:“那我可舍不得……”
衣茸茸媽媽頭上戴著一頂繡有精致絹花的涼帽,這是衣茸茸為她們母女倆用絹紙純手工鉤織的“姊妹帽”。
20多年前,衣茸茸的媽媽突發(fā)腦梗,半身不遂導致行動不便只能由人照顧。
平時衣茸茸總喜歡趁著天氣晴好用輪椅推著媽媽出門轉轉,遇到上坡,衣茸茸身體微微前傾,兩臂保持均衡發(fā)力,確保媽媽的輪椅能平穩(wěn)行進。
“我心疼她。”采訪過程中,老人微弱的說著,“真的,老覺著自己對不住她。”
“媽……您說什么呢。”衣茸茸不斷用手摸著媽媽的后背,“大家都說您看著精神好,咱好著呢!”
59歲張寶麗帶著一對2歲半雙胞胎孫子在公園遛彎時,總能收獲他人艷羨的目光。
媽媽走了,媽媽的味道也不在了
59歲張寶麗帶著一對2歲半雙胞胎孫子在公園遛彎時,總能收獲他人艷羨的目光。
“我媽呀,也就是這兩個小家伙的太姥姥,別提多喜歡他倆了,天天操心得很。可去年我媽走了,現在就剩我一人了。”張寶麗說。
1960年,1歲的張寶麗跟著父母從北京來到烏魯木齊生活。
“那會兒,我爸媽在印刷廠工作,家里大多是我媽操持著。”張寶麗說,自己是家里的獨生女,后來成家了,她也和爸媽一起住。“我爸媽真是把我放在心尖上疼著。”
“我現在特后悔,沒學會我媽拿手的正宗老北京炸醬,還有她烙的餅,一層一層薄得透亮,全家人都愛吃。”張寶麗說,鄰居都夸母親又精神又能干,怎么說走就走了呢……媽媽不在了,媽媽的味道也就不在了。
馬榛澮的床邊安放著自己寶寶的小床。
“愛心食譜”讓母愛傳承
5月9日下午,29歲的馬榛澮有了自己的寶寶,現在的她也是一位媽媽了。
懷孕期間,馬榛澮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
因為懷孕了,馬榛澮每天中午下班后都去媽媽家“蹭飯”。到了晚上,和媽媽聊得最多的話題是“明天想吃些什么”。
一來二去,馬榛澮媽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愛心食譜”,一日三餐都講究營養(yǎng)搭配。
為了讓媽媽省心,馬榛澮臨產前提前請來月嫂全程照顧,并叮囑媽媽別來醫(yī)院了。可生寶寶當天,馬榛澮媽媽還是拎著大包小包的東西來了,一直焦急地等在產房門口。
“其實我到現在也不知道該怎么成為一個好媽媽,可我確定,我媽媽就是我的榜樣。”馬榛澮看著自己床邊熟睡的寶寶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