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05-14 10:49:05
故宮的紅墻金瓦、胡同的灰磚青瓦,以及天壇的青石、先農壇的黑瓦……哪一種顏色最適合代表北京呢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高雪梅 特約撰稿魯雨涵/北京報道
北京中軸線航拍圖
每一座古都,都有自己的色彩。
俯瞰北京古城,魯迅先生曾寫道,“紫禁城的紅墻、金色的琉璃瓦、深紅的廊柱、墨綠的古柏、漢白玉的雕欄……這些色彩總是異常分明。”西方規劃學界這樣盛贊:“碧藍的天空下,金光閃爍的琉璃瓦在普通民居青灰色的屋頂上閃爍,乃是世界的奇觀。”
時過境遷,如今北京城特別是中軸線上的色彩,顯得愈發厚重,這,亦是北京獨有的城市色彩基調。
“北京舊城中軸線的建筑秩序跌宕起伏、極富韻律,每個部分都有明確的主色調,充分印證了亞里士多德對美的形式的認識——秩序、勻稱與明確。”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衛偉對《瞭望東方周刊》這樣說。
服務皇權的“青灰黑”
北京中軸線長約7.8公里,南自永定門,北到鐘鼓樓,它是“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中國建筑大師梁思成贊嘆,“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受叔本華“一切藝術都希望達到音樂的狀態”這句話的啟發,李衛偉把北京中軸線比作一曲用建筑演繹的樂章,樂章分成三個區域:從永定門到正陽門(俗稱前門)的軸線前區即序幕區;從中華門(已被拆除,現毛主席紀念堂一帶)到景山的軸線為高潮區;從地安門到鐘鼓樓的軸線為收束區。
在李衛偉的理解中,北京舊城中軸線及兩側建筑內容從南向北分別服務于皇權、皇室和城市,每個區域都設置了不同體量、形式、功能的建筑物,因此這三個區域的建筑物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建筑色調。
在中國古建筑中,建筑功能是影響建筑色彩的決定因素之一,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中軸線前區多為青、灰、黑三色。“軸線前區的建筑從功能上看主要是為皇權服務,因此其外立面整體以青灰色等比較低調的色彩為主,用以烘托皇權天授的正統與合法。”李衛偉說。
天壇和先農壇是軸線前區的標志性建筑。祭天大典一般在天壇的圜丘壇舉行,圜丘壇的壇面采用青色的艾葉青石鋪就,而先農壇則以黑色琉璃瓦為主色調。“青色象征青天白日,黑色象征農業之神,都體現了建筑顏色和建筑功能之間的關系。”
“建筑物以其屋頂和彩畫為主基調,周圍的護欄和圍墻不算。”李衛偉舉例說,天壇內外圍墻為紅色,但是主建筑的屋頂、圜丘壇和彩畫都以青綠色為基調,因此認為天壇的主基調是青色的。
李衛偉還給本刊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明代時圜丘壇采用的是藍色琉璃瓦,乾隆皇帝覺得人造的琉璃瓦易碎,不符合天地永久的原則,因此將壇面改換成了堅固的艾葉青石,也是遵循了傳統文化里天的特性。”
“這是明黃!不該你使的!”
老祖宗對于中軸線色彩布局的高超技巧,在軸線高潮區體現得淋漓盡致。
“整個高潮區約占中軸線的五分之二,建筑布局秩序上采取了形式和空間層層遞進的法則。”李衛偉介紹,大清門(中華門)、千步廊及五府六部以灰色調的低矮建筑為主,屬于蓄勢階段。
從天安門開始,色調變為熱烈的紅色,前行至午門時,呈“凹”形環抱的建筑形式和深紅色的建筑色調,將空間的凝重氣氛推至極致。而一過午門,空間豁然變得舒展開闊,太和門廣場、太和殿廣場和坐落在三層漢白玉臺基上的太和殿,成為整個軸線的最高潮建筑。
其后的御花園則營造出了清幽的氛圍,一直延伸到俯視全城的最高點景山。
“從灰色為主的蓄勢區,到以強烈的紅色、黃色為主的高潮區,最后是以綠色為基調的御苑景山,完整地利用色彩細節體現出皇室的至高無上。”李衛偉說。
“從天壇到故宮,從青色到紅黃色,表明中軸線從神的世界進入到人的世界,這時候,等級成為影響建筑色彩的主要因素。”李衛偉進一步解釋,在古代人的世界里,不同的等級有著明確的用色規范,比如親王、貝勒府可用綠色琉璃瓦,平民宅院只能用青灰瓦。
黃色是皇家的專屬色,被看作君權的象征。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被稱作“黃袍加身”。
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專門寫了一篇關于黃色的往事:“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腦子里便浮起一層黃色……這種獨家占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惟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眾不同的‘天性’。”
溥儀11歲那年,二弟溥杰進宮陪他玩捉迷藏,玩得正開心,溥儀看見溥杰袖口里的衣里很像那個熟悉的顏色,立刻訓斥:“這是明黃!不該你使的!”“我的兄弟又恢復了臣仆的身份。”
晨鐘暮鼓,作為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報時中心,鼓樓和鐘樓高達40多米,超過軸線上其他所有建筑,成為北京舊城中軸線的壓軸建筑,軸線至此結束。
收束區的長度約占整條中軸線五分之一,兩側主要是城市水系、民居和商業性建筑等,是古代城市必不可少的元素。
李衛偉告訴本刊記者,作為中軸線的終點,鐘鼓樓的色彩也很有講究。“鼓樓為木構架紅色基調,照應了前部皇城的建筑主色調;鐘樓則為青灰色基調,照應了后部的民居和城墻建筑主色調。”
北京天壇(金明大/攝)
統一“宮墻紅”
世上的紅有千萬種,但有一種紅,則是中國獨有,這就是在天壇、故宮等古建筑外墻上涂刷的紅,被形象地稱為“宮墻紅”。
北京《申奧報告》的封面顏色采用的就是“宮墻紅”。在《中國申奧親歷記》中,作者孫大光回憶:“當杰奎琳·布拉特女士代表薩馬蘭奇主席,從我手里接過北京《申奧報告》……我看到杰奎琳·布拉特女士第一眼看到‘宮墻紅’時那種驚喜的表情和眼神,聽到她贊不絕口的語言。我知道,‘宮墻紅’已傾倒了國際奧委會,它也必將傾倒世界。”
宮殿建筑被裝飾成紅色,始于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宮墻紅”在中軸線古建筑群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古建筑的墻體在風吹日曬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多次維修和粉刷后,各位置的紅墻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大大影響了美觀。
為了重新規劃和統一“宮墻紅”,在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專門開展了“北京古建筑宮殿群院墻外立面顏色‘宮墻紅’色標”的研究課題,希望優選出與中國傳統建筑中“宮墻紅”顏色一致的色標,為中南海、天安門、故宮等宮墻外立面粉飾提供依據。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科技保護室主任張濤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研究從清代文獻出發,結合對故宮博物院古建部研究人員及施工人員的咨詢,首先對紅墻材料、用量及做法有了大致的了解。
“我們從先農壇、故宮、社稷壇、景山等地的宮墻上采集了‘宮墻紅’,在實驗室里進行了成分和性能測試,最終選取了最優的材料和工藝,并制作成標準色卡,供施工單位參考。”
張濤認為,未來的城市色彩規劃需要更積極地借助科學手段。“古代粉刷宮墻的紅色肯定是有規矩的,可惜失傳了,現在每個建筑各畫各的,‘萬紫千紅’急需一個統一的標準。”
現在的“宮墻紅”有了現代技術的幫助,“比過去建筑師傅口中‘幾鏟子紅土、幾鏟子白灰’的口傳心授科學多了,更有助于將老祖宗的顏色傳承下來,也有助于統一古建筑的色彩。”
這一點對于中軸線申遺也非常重要,“中軸線上的每一個建筑都有各自的功能,從理論上來說都是獨立的個體,提取出所有建筑的共同點,有助于中軸線整體申遺。”張濤建議一定要統一“宮墻紅”,以體現中軸線的整體性和傳承性。
灰色主調中的綠意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標志性色彩,城市的主色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城市蘊含的歷史和文化,正如著名建筑師沙里寧所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
在張濤看來,“色彩就像是一個人的衣服,往往會影響我們對它的第一印象。”好比巴黎的米色調給人以優雅的感覺,阿姆斯特丹的咖啡色調展現了成熟,圣彼得堡的粉彩色調則是浪漫的象征。
故宮的紅墻金瓦、胡同的灰磚青瓦,以及天壇的青石、先農壇的黑瓦……哪一種顏色最適合代表北京呢?
2000年,北京市第一次提出“復合灰”的城市色彩建設構想,以創造穩重、大氣、素雅、和諧的城市環境。在國內城市色彩規劃上,北京是第一個試水的城市。
李衛偉非常贊同將灰色作為北京的主色調,皇家建筑是“紅墻黃瓦碧繪”,而城墻、四合院、街道等則是“灰墻灰瓦灰石”,這也奠定了老北京大多數建筑物的基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四合院的灰墻灰瓦是灰的,但是以前的四合院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樹,它們與灰色的屋頂互相掩映,隨著四季交替呈現出不同的風姿,讓城市充滿生機與活力。
比如,老舍故居的院子里栽了兩棵柿子樹,夫人胡絜青專門給院子起了一個名字,叫做“丹柿小院”。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在《秋夜》中描述。現如今,位于阜成門內胡同里的魯迅故居除了有棗樹,前院的三株丁香樹和后院的黃刺梅已經生長了100年,每逢春季,花香滿園,綠意盎然。
“過去的北京城也是一座大公園,可惜現在四合院的綠少了。”李衛偉說。現在北京市開展的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注重“見縫插綠”“留白增綠”,對于城市色彩布局來說是點睛之筆。
“中軸線好比北京的一條脊梁,是中華文化的凝聚,理應保留傳統的色調,保留古人的智慧。”李衛偉建議,中軸線的周邊環境要保持和古建筑群之間的和諧,統一色調,“能用老磚就用老磚,能不拆就不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