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05-18 16:47:05
稻田蛙聲,竹林人家,銜泥燕子繞梁。梁下的女人走上吊腳樓,撥通丈夫的電話報喜:“母蛙產卵了……”
讓春燕銜泥爭歸,47歲的農家婦女陳運嬌花了三年時間;讓半嶺從無家到有家,這個心愿在她心里已經12年。
4月13日,陳運嬌在勞動間隙休息。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半嶺是她丈夫的老家——江西瑞金市拔英鄉邱坑村半嶺村小組。父母去世、老屋坍塌,在深圳教書的丈夫因此黯然神傷,把微信名改成“半嶺無家”。
“回鄉下去,變無家為有家。”被“無家”兩個字刺痛的陳運嬌暗下決心。2016年兒女考上大學后,在城里陪讀的她背上背包,打道回“村”。
“那幾年半嶺多是往村外走的人,只有我在往回走。回去,就是為了重整有家。”
4月13日,陳運嬌挑著瓦片回家修補房屋。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那時,回村的路并不好走。從市區坐1個多小時車到鄉里,再走15公里路到村部,從村部到半嶺還有3公里泥濘狹窄的山路。
那時,院里的雜草能直接燒飯,門窗都朽了,屋頂的瓦也沒了,抬頭能看見天上的云。
4月13日,陳運嬌正在修補房屋墻面。
那時,山路只通到家對面的山腳,中間還隔著田。瘦小的陳運嬌肩挑手拎,一趟趟走過田埂,把磚瓦運到屋前,和泥補墻,修好老屋,有了安身之所。
“房子修好了,沒有產業住不長久。我這個年紀說年輕不年輕,說老也不老,還是可以干成點什么。”一如多數普通的村婦,陳運嬌一張口就難為情,然而她臉上顯露出的,恰是少有舞臺的山里女人追逐夢想的羞赧:“養石蛙是我從小的夢想。”
4月13日,陳運嬌正在田間勞作。
養石蛙要挖塘。山路太窄,挖掘機開不進來,鐵了心要干的陳運嬌就用鋤頭挖;石蛙不能喂飼料,要種不打藥的蔬菜……這些她都能咬牙應付。最難的是運料沒有車不方便,她又決心學開車。年近5旬的農村婦女考駕照,這在駕校都成了新聞。
山里有些路段窄,會車、倒車困難,陳運嬌車技不夠精湛,下山前總要先問問村里哪家有車要上下山,以便錯開山間會車。
一年過去,占地兩畝的蛙場建好了。多次拜師學藝的她常半夜去看蛙,100多對種蛙、1000多只蛙苗在池里對唱。星天外,雨山前,聽取蛙聲一片。“再有兩年就能產出,一斤能賣一百多元。”
4月13日,陳運嬌正在養殖場給石蛙喂食。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山間雨后,老屋前的油菜花引來了蜜蜂。陳運嬌新開的網店里紅菇、筍干、蜂蜜供不應求。她計劃著給山貨注冊一個商標,就用“山鄉竹海”四個字。
起初反對她一個人回到半嶺的丈夫心疼她,周末一有時間就從深圳回來幫忙,“這么多的活,你一個女人哪做得了!”這個笑起來習慣抿嘴的女人比誰都清楚,丈夫比任何人都盼望半嶺有家。
4月13日,陳運嬌走在回家的路上。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為陳運嬌鋪設了逐夢大道。去年9月從鄉里到半嶺的18公里山路貫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學她返鄉創業。半嶺一天比一天熱鬧了。
半年前,半嶺通了網路。那個周末,丈夫回家連上WIFI,把微信名從“半嶺無家”改成了“半嶺有家”。陳運嬌笑了。
4月13日,這是航拍的半嶺村。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不論走多遠,他們都要回家。”一如梁上春燕,這個不再年輕的農村婦女用勤勞的雙手和一股子韌勁、信心,終于變“無家”為“有家”。她最樸素的愿望就是:讓丈夫和孩子們的鄉愁,有安放之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