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都晚報
2018-06-28 15:51:06
四川首次發現漢皇室墓
漢定敷侯劉越的后代,在王莽篡權之后,就從史書中消失了。日前從邛崍樊噲村漢墓群中出土的一枚銀質子母印,證明這一支漢代皇族可能來到了四川,并定居于臨邛。這是四川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漢皇室墓。而這一處封土堆,長期以來也一直被當地人稱為“皇墳”。
“皇墳”中出土
整套漢代畫像磚
在邛崍市樊噲村,有四座用封土壘筑的高臺,其實,這是四座大型的漢墓群,其中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皇墳”。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為配合融捷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園項目建設,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會同邛崍市文物管理局對這四處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邛崍樊噲村漢墓群發掘領隊劉雨茂介紹,經過考古發掘發現,東漢中晚期,古人在樊噲村選擇大片的臺地,用厚達十多厘米的青膏泥將地表墊平,形成防潮的基礎層,并在其上夯筑覆斗形高臺,用作家族墓地?!盎蕢灐本褪沁@樣一座高臺,其間整齊地排列著十座高規格磚室墓。
在“皇墳”5號墓中,墓室兩側墓壁下部出土完整畫像磚15塊,畫像題材除了常見的樓閣、車馬出行、宴飲等,還有冶鐵、治鹽等具有邛崍特色的生產場面。
在年代更晚的“皇墳”9號墓中,出土銀質印章套印一副(又稱子母印),母印為麒麟鈕,高約3厘米,麒麟立姿,昂首張嘴,胡須垂胸,肩生雙翼,邊長約2厘米,印面陰刻繆篆“劉越”二字;子印鑲嵌在母印內,拱形鈕略殘,邊長約1厘米,陰刻繆篆“子仲”二字。
印主人:
“劉越”為劉邦后代
據樊噲村漢墓群發掘現場負責人龔揚民介紹,按照漢代官制,官印的材質與印主人的身份有直接聯系,若為銀印龜鈕,印主人應為二千石以上身份的官員或王侯。漢代子母印出土得極少,目前,龔揚民能夠從文字中查找到的僅五枚,都是私印,母印刻名,子印刻字。那么,劉越的這套子母印很可能也是私印。私印與官印制度雖不能完全等同,但也應以官印制度為重要參考。印主人使用銀質印章,表明他是身份很高的人。
這位名“劉越”、字“子仲”的印主人到底是誰?《漢書·王子侯表》恰恰記載了一個“劉越”,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后代、齊孝王次子,武帝元朔四年與其他六兄弟同時封侯,他被封為定敷侯。子母印的子印上“子仲”二字倒過來念,為“仲子”,恰好是第二子的意思,與漢定敷侯劉越的身份相符。
西漢定敷侯劉越的私印為什么會出現在東漢中晚期的墓葬中?劉雨茂認為,可能因為劉越為該支系的第一代侯,其私印代代相傳。在“劉越”的后人中,嗣爵者有思侯德、憲侯福、共侯湯、定侯乘。王莽篡位后,這一支在史籍中不再有記載,但也沒有被屠殺的記錄,很有可能這一支劉氏皇族為了避禍遷居異鄉,來到了漢代經濟非常發達的臨邛。
“邛窯鼻祖”
遷至邛窯考古遺址公園
邛崍樊噲村這四處漢墓群,其實在西漢時期已經開始作為墓地營造。除了高規格的家族墓,臺地上還有西漢土坑墓和新莽時期磚室墓。在西漢晚期,可能是為了燒造筑墓的磚瓦,古人在臺地邊緣區域修建了窯址。
目前,在該遺址共發現窯址4座,為饅頭窯,由窯室、火膛、工作坑組成。火膛與窯室相通,窯室壁上還有燒造留下的火痕。窯址內發掘出紅色燒土塊、黑色碳屑及少量繩紋瓦。劉雨茂介紹,據窯址結構及包含物判斷,其中三座窯址時代為西漢晚期,一座為東漢中期。
目前,邛崍已經發現的燒造時代最早的窯址,可以早至南北朝時期,這三座漢代窯址,堪稱“邛窯鼻祖”。劉雨茂認為,西漢與東漢時期的窯址,證明邛窯后來的繁榮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長期的歷史淵源。
劉雨茂介紹,樊噲村漢墓群發掘的4座漢代窯址中3座結構完整,其保存狀況之好在四川地區漢代窯址中極為罕見,是認識和研究漢代制陶業的寶貴材料。據悉,半個月前,三座保存完好的窯址已經整體裝箱搬移至新開園的邛窯考古遺址公園,“邛窯鼻祖”將擇期與觀眾見面。
總之,劉雨茂認為,邛崍市泉水鎮樊噲村漢墓群的科學發掘對四川地區漢墓序列的建立和完善、喪葬習俗的深入研究、文化因素融合與變遷的綜合考察等方面皆具重要意義,墓地出土文物可進一步豐富邛崍地區館藏文物、增加邛崍文化積淀、充實天府文化內涵。
成都晚報記者 汪蘭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