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07-05 09:31:07
網絡配圖
近日,有媒體對北京、南京、杭州等6個城市的120個創新主體作了一項專題調查。結果顯示,76%的受訪者認為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創新政策在其所在城市和單位得到了落實,但也有一些創新政策在基層落地時遇到困難,束縛了科研人員手腳。
看了這則新聞,不禁想到此前聽到的一件小事。某企業計劃開設一項培訓業務,需辦理審批手續,恰巧國家已下放審批權;該企業找到有關部門時,卻被告知政策落實還沒到位、辦不了。企業隨后找出有關文件并反復催辦,好不容易才將相關證件辦理下來。
新政策出臺,落實過程中卻像進了漏斗一樣,越漏越少;又像是遇到消音器,聽不到聲響,這究竟是什么原因?細細想來,至少有幾個因素:其一,考慮到地方的差異性,政策只明確了大方向、大原則,沒有規定具體辦法,需要地方根據各自實際制定出臺具體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一旦地方跟進不及時,政策就容易被“懸空”。比如,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政策有了,關于技術人員創新創業后論文、經費、項目、學生怎么辦等方面細則卻出不來,政策只得“暫時掛著”。其二,利益的阻斷。改革是利益的調整,政策則是利益調整的直接體現。諸如審批權的取消與下放等政策出臺后,相應部門的職權可能被削弱,若不加強督導督促,就有可能出現“選擇性落實”,影響政策執行效率。其三,部門本位主義的影響。有的政策到了基層后,具體落實涉及多個部門,如果都從自己部門出發,彼此步調不一致或協調不力,政策就可能“一直在路上”。其四,政策宣傳推廣不到位。有的政策出臺后,缺乏必要的解讀和宣傳,社會知曉度不夠,使得好政策“藏在深閨無人識”。
一項人人期盼、普遍叫好的創新政策出臺后,卻遭遇“末梢漏斗”,遲遲得不到落實,歸根結底還是欠缺宗旨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這也提醒我們,一方面要強化政策設計的科學性、精準性、可操作性,使之最大限度地符合實際、符合百姓訴求、符合發展規律;另一方面要強化政策的宣傳解讀,加強對政策“梗阻端”“漏斗處”“消音地”的督查督導,讓好政策最大限度地為群眾所了解接受,使政策的“絆腳石”受到嚴厲問責。同時,要加強機關工作人員的作風和能力建設,從根本上去除政策遭遇“末梢漏斗”效應的“病灶”。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措施極大推動了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取得積極效果。針對科研人員反映的科研管理中“繁文縟節過多”“審批效率不高”等問題,中科院日前又出臺10項改革舉措,進一步為科學家“松綁”。人們期待,這些好政策能夠突破“中層梗阻”和“末梢漏斗”的羈絆,及早得到深入落實,成為推動改革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力助推器。(摘編自7月3日《新華日報》,原題為《政策落實要防“末梢漏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