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08-12 10:16:08
鄉村建設和發展中,仍有一些讓基層干部感到困惑的事。有基層干部說,有關部門撥款300萬元用于修繕村里的古宅,但光是危房鑒定、招投標、外包設計、施工管理等這些流程費用,就要花掉五六十萬元。村干部困惑:村里的工匠完全可以勝任修繕工作,為啥一定要找外面的專家來設計?一位村支書說,過去農村建設主要靠本村農民自己投工投勞完成,現在村里搞點兒建設都要招投標,導致只能相鄰的村莊互相“承包”對方村里的活兒。為啥自己村里的活兒不能自己干?村干部的困惑值得思考。
應當說,嚴格規范農村建設審批、設計、施工等流程,借鑒了城市建設的有益經驗,有助于解決一些鄉村不顧土地利用等相關規劃、隨意改變土地用途、私搭亂建、缺少科學設計、施工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有利于遏制基層貪腐案件的發生,會讓鄉村事務管理更加現代、更加嚴謹、更加規范。但是,新的流程中由于審批環節多、涉及部門多、費用相對高等原因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有的地方因為項目審批周期拉得太長,該搞的村莊建設干脆放棄了。有的地方出現個別村子為了完成流程應對檢查而弄虛作假的情況。有的村干部覺得為難,一項小工程總造價才5萬元,哪個城里的公司愿意給設計?又該如何進行招投標?
無論是鄉村建設,還是鄉村管理,都要看到鄉村有著與城市不同的特點。有些在城市建設、管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經驗不一定能適應現實的農情村情,未見得能發揮在城里那么大的作用。如果不注重農村的現實情況,不去深入地了解農業、農村、農民,只是想當然地用“先進”的城市思維去謀劃鄉村發展、設計鄉村未來,難免會脫離農村實際,甚至帶來一些不良后果。
無論是從我國農村改革的經驗看,還是從鄉村振興的現實看,農民都是農村發展的主體。家門口的建設怎么搞,村里的事兒怎么辦,農民往往最有發言權。隨著人才回流鄉村,村里的能人、巧匠越來越多,經過城市的熏陶洗禮,他們也能更加適應農村建設和發展的新形勢。因此,有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應當多從農民的角度思考問題,多聽聽他們的聲音,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建設和發展的積極性,充分吸納他們的智慧,讓村里的能人巧匠有用武之地,這樣才能把村里的事兒辦得讓村里人滿意。
讓政策更適應農情村情,把農民參與農村建設和發展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有關政府部門的“放管服”意識不可或缺。一方面要簡政放權,該簡化的手續簡到位,該降低的收費降到位,該部門間溝通協調的改到位,該有實施細則的政策細到位,別讓政策性“路障”給鄉村建設和發展“添堵”,也別讓基層干部群眾看著好政策不知該咋用。另一方面,該有的監管也要管到位,通過事前規范和事后監管設置好邊界,不讓鄉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跑偏”。
如今,鄉村振興的藍圖已經繪就,鄉村建設和發展迎來新機遇,愿每一個鄉村的發展夢想都能順利實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