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08-17 10:05:08
科學研究也需要工匠精神(科技雜談)
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才能打磨出精品。只有在實驗中摒棄“可能”“也許”“差不多”等心理,才能在堅實的地基上矗立起勝利的高塔
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祖籍山東日照市,該市科技館計劃將他對現代物理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6個著名實驗的模型做出來展示,其中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制作難度最大。前不久,當設計師匯報設計方案時,82歲的丁肇中緊盯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每一處細節,不停地提問,共糾錯42處,所表現出來的工匠精神令人贊嘆。
工匠精神是工匠們在加工產品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精神理念,如嚴肅認真的敬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意識、持之以恒的執著追求、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等。不光生產建設需要工匠精神,科學研究同樣離不開工匠精神。科學研究是追求真理、揭示規律的崇高事業,要求科研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對世界各領域杰出人士的調查顯示,只要有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即使不是在自己最喜歡、最理想的崗位,也可以創造出非凡的業績??茖W研究也是如此,只有本著極端負責的態度,嚴肅認真地對待所從事的科研工作,才有可能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有所發現、有所突破。
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才能打磨出精品。只有在實驗中摒棄“可能”“也許”“差不多”等心理,才能在堅實的地基上矗立起勝利的高塔。丁肇中在科研工作中,通常先組織2—6支國際合作隊分析同樣的數據,然后寫成一篇文章,交由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完后,丁肇中還要將所有人召集起來,逐字逐句反復討論修改,直至覺得沒有任何問題再發表。由此可見,只有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每一個環節、細節都想周全、做精細,才有可能達到最高水平。
科學研究中失敗往往多于成功,“九死一生”是其常態。只有在日復一日、瑣碎而枯燥的研究中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到達勝利的終點。回顧科學研究的歷史長河不難發現,所謂靈光一現,其實往往是出自幾年、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與執著。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當年就是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歷經無數次失敗,才研制出挽救數億瘧疾患者的青蒿素。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真正的科學大師不是物質刺激出來的,也不是靠戴“帽子”戴出來的,而是憑借其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科技創新的興趣,依靠心無旁騖的潛心鉆研“鉆”出來的。目前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但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創性成果依然缺乏,原因固然有很多,但與一些人、一些單位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不無關系。試想,如果面對名目繁多的“帽子”“頭銜”和利益誘惑不能淡然處之,怎么可能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牢記使命、勇挑重擔,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取得無愧于新時代的新發現、新發明、新技術,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應當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自覺追求。
(作者為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蔣家平
蔣家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