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2018-08-17 15:50:08
中巴經貿合作“更上一層樓”,廣東可加強對接,打好“貿易+制造”牌——“絲路運河”奏響新樂章
現代化的巴拿馬城新城。
時間指針撥回2017年6月13日,中國和巴拿馬正式建交。地球另一端,璀璨的煙花在巴拿馬城上空綻放。當地華人們盡情揮動手中的兩國國旗,慶祝這歷史性的一刻。人群中的巴拿馬“國家中華民族委員會”顧問邱志軍尤為興奮。
5個多月后,巴拿馬總統巴雷拉率團首度訪華;邱志軍作為華人企業家同行,不僅留下了一生難忘的記憶,也看到了巨大的商機。
多年來,巴拿馬一直同中國保持著密切的經濟關系。建交后,巴拿馬成為首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建設諒解備忘錄的拉美國家。從開通首條直飛航線到推進自貿協定談判,從廣東等地企業參加巴拿馬國際貿易博覽會到巴拿馬官方前往廣東推介旅游……兩國經貿合作“更上一層樓”,釋放出澎湃動力。
盡管面積不及廣東一半,人口僅400多萬,2017年GDP剛突破400億美元,銜接南北美洲、連通兩個大洋的巴拿馬仍具有“小槳劃大船”的作用,已發展為中美洲的航運樞紐、交通要地、貿易重鎮和金融中心,在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中占據重要地位,完全可以成為中國日益擴大的對外經貿合作在拉美的重要承接地。
以共建“一帶一路”為統領,中巴兩國正著力把雙方互補優勢轉化為全面合作優勢。“市場的力量”亦聞風而動,為兩國經貿合作之樹“培土施肥”,讓“絲路與運河”奏響新的樂章。
一條河帶動一個國
2016年6月26日清晨,靠近大西洋的清水船閘人頭攢動,歷經滄桑的巴拿馬運河完成擴建、迎來新生。在鼓樂聲中,來自中國的“中遠海運巴拿馬號”緩緩駛入,成為第一艘通過運河新船閘的貨輪。
一個多世紀前,大批華工遠渡重洋建設巴拿馬運河;一個多世紀后,中國同巴拿馬的關系仍因運河而延續。作為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用戶,中國僅2016年就有超過400艘船只從運河上通過,貢獻了約1.5億美元的收入。
巴拿馬,一個因運河而興的國度。追溯歷史,法國人率先開鑿巴拿馬運河。1903年,美國取得永久占領、控制和使用巴拿馬運河區的權利,并于次年動工開鑿運河。1914年8月15日,橫貫巴拿馬地峽的運河竣工,極大地縮短了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航程,逐步崛起為聞名世界的“黃金水道”。
1999年12月31日,巴拿馬正式收回運河主權,將這條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
長約81公里的巴拿馬運河承擔了全球每年約5%的貿易運輸量,被視作“全球貿易晴雨表”。隨著世界經貿快速發展,船舶不斷向大型化方向升級,巴拿馬運河的航道寬度和吃水逐漸不能滿足航運需要。2007年,巴拿馬斥資50多億美元啟動了運河擴建項目,在運河兩端分別新建第三套船閘和配套設施,同時拓寬并挖深了航道等。
“擴建工程2016年投用后,運河可通行貨輪的承載能力從5000個標準集裝箱增加到1.5萬個標準集裝箱,效果顯而易見。”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局長基哈諾說,由于運力倍增,通行成本降低,巴拿馬運河已經奪回了擴建期間轉移到蘇伊士運河的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
他給出了一組數據:運河連接了144條海上航線,可到達160個國家的1700個港口,2017年的貨運量和收入分別增加了22%、14%,2018年這兩項指標預計將穩步增長。作為巴拿馬物流行業的發動機,運河還帶動了旅游、金融等產業的發展,總共產生的經濟收益約占該國GDP的35%。
敏銳的中資企業早已在巴拿馬廣泛開展了貨運代理、貿易、港口等業務。1995年,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便進入了當地市場。1997年,香港和記黃埔集團獲得了分別位于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波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25年的經營權,如今這兩個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均居巴拿馬前列。
“目前運河約20%的貨運量跟中國有關。”基哈諾說,中遠海運、長榮海運、陽明海運等都是運河的主要用戶;總體而言,經運河運到中國的多為谷物等散貨,從中國運出來的則以集裝箱貨物、鋼鐵制成品等為主。
建交后不久,中巴兩國簽署了《中巴海運協定》,將共同促進彼此海運業和港口的發展,懸掛兩國船旗的船舶掛靠對方港口可享受優惠噸稅及其他港口服務的最惠國待遇。基哈諾期待能與中國企業開展更加多元、深入的航運、貿易合作。
基礎設施“中國造”
從太平洋一側的巴拿馬城驅車出發,一小時左右可以來到位于大西洋一側的科隆市。瑪格麗特島上,挖掘機、起重機等正在繁忙作業,建設巴拿馬乃至拉美地區最大的港口。
這個中國內地企業迄今在巴拿馬最大的投資項目,動工已經一年多。它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按照巴拿馬運河新船閘設計和建造的集裝箱港口碼頭,以及世界航運關鍵航線的“咽喉”,預計年吞吐量250萬標準集裝箱,還將為當地創造2000個就業崗位。
此外,從巴拿馬首個風電項目,到中美洲最大的國際會展中心和阿馬道郵輪碼頭項目等,都可以看到中國企業的身影。
今年7月27日,捷報又傳來: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聯營體成功中標巴拿馬運河第四橋項目,中標合同價14.2億美元。這是中資企業在美洲地區中標的最大橋梁單體項目。
雖然中巴兩國2017年才正式建交,但此前中國企業已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巴拿馬的建設,現有40多家中資企業在巴拿馬設立機構,包括中遠海運、中國銀行、華為、中國交建、中國鐵建、同方威視、深圳邁瑞、金風科技等。
“中國在巴拿馬的投資約為10億美元,相信隨著兩國關系的不斷深入,這一數字將不斷增加。”巴雷拉在訪問中國時曾透露,巴拿馬正在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運輸、交通領域,這將為中資企業提供巨大商機。
巴拿馬經濟發展領銜中美洲,然而記者走訪時了解到,該國的基礎設施仍存在短板,以交通方面為例,首都巴拿馬城僅有一條地鐵線路,包括主干道、高快速路等在內的交通網絡還不夠完善,長時間堵車時有發生。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中巴合作的重要內容。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累了領先世界的全產業鏈工程能力和豐富的經驗,可以與巴拿馬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備受關注的是,中國與巴拿馬正在合作推進“巴拿馬城至大衛市”的客貨鐵路,助推巴拿馬基礎設施升級、打造國際物流中心。
“鐵路項目可行性研究進展非常順利。巴拿馬的經濟是以物流和貿易為基礎的,鐵路將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巴拿馬經濟和財政部投資計劃司副司長奧利弗?埃斯皮諾薩坦言。
科隆自貿區的“生意經”
巴拿馬運河的橫空出世,使巴拿馬這個“小國”一躍成為世界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1948年,巴拿馬順勢而為,在科隆市建立了占地近800公頃的科隆自貿區,以放大“運河效應”。
走過70年時光,如今由圍墻環繞而成的科隆自貿區,沒有想象中那么繁華,有的地方甚至比較破舊,但絲毫不影響它的地位。這里擁有眾多國際貿易、物流和金融公司,商品琳瑯滿目,周邊配有多個優良港口、碼頭,每年吸引了數十萬來自美洲各國的客商。
科隆自貿區與巴拿馬運河、金融業構成了巴拿馬經濟的三大支柱。科隆自貿區經理曼努埃爾?格里馬爾多說,該區以轉口貿易為主,允許企業從事商品的運入、儲存、展示、制造、調配等多種業務,已經發展為僅次于香港的世界第二大免稅貿易港和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年均貿易額可達190億美元。
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全球設立五大貿易中心,其中的拉美中心即設在科隆自貿區。數年后,隨著拉美中心進行轉軌改制,越來越多來自浙江、廣東、山東等地的企業意識到科隆自貿區在拉美的門戶作用,不遠萬里到此“安營扎寨”。
祖籍廣州花都的邱志軍2000年開始經商,在科隆自貿區設立了國際貿易公司,經常往返于中國與巴拿馬之間,將服裝、鞋類、玩具、五金等商品源源不斷賣到拉美國家。
他諳熟科隆自貿區的情況:“這里主要經營服裝鞋襪、電子產品、日用品、藥品等,大多來自亞洲,特點是進價低、訂單量大。美洲的客商們因此不必大老遠跑到亞洲采購,省時又省錢。”
科隆自貿區的另一大優勢在于,商品可以免稅進入存放或再出口,無配額限制,而且不用辦理許可證。設在區內的企業,向美國和歐洲出口產品不受配額限制并可享受優惠關稅(但須符合原產地規定)。由于巴拿馬的本國貨幣僅為輔幣,合法貨幣為美元,因此投資者也不用為貨幣的貶值和升值而擔憂。
“如果中國企業想進軍拉美市場,科隆自貿區是上佳選擇。”邱志軍透露,他在拉美各國設有分公司,已經構建了“中國至拉美”的國際貿易網絡。
當前,巴拿馬是中國在拉美的第八大貿易伙伴,中國則是巴拿馬全球第二大貿易伙伴,以及科隆自貿區第一大貨物來源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商品絕大多數是通過科隆自貿區轉口至附近國家。
邱志軍表示,近幾年到巴拿馬尤其是科隆的中國商人和企業有所增多。建交以來,中巴經貿交流訪問顯著升溫,催生了更多機遇。
他指出,中國品牌在巴拿馬大眾市場的占有率還不高,但知名度、認可度正在提升,最出名的要數華為,格力、美的等也有一定市場,這些都是廣東的品牌。作為中國的制造大省和自主品牌基地,廣東可以進一步利用科隆自貿區的樞紐功能開拓美洲市場。“想象空間很大。可以統一規劃設置廣東品牌展貿中心;還可以建立智能工廠,將生產的產品更經濟便捷地銷售到美洲。”
采寫/攝影: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胡良光
■故事
一門七兄弟,均為高材生
“華四代”成“運河高管”
黃華彥接過筆,在筆記本上不大嫻熟地寫下了自己的中文名字。他的身份,是巴拿馬運河管理局信息技術事務的執行副總裁,這是目前華人在運河管理局里最高的職務。
“我的父親祖籍廣州番禺,母親祖籍中山三鄉,都出生于巴拿馬科隆省。”今年62歲的黃華彥在巴拿馬長大,會說簡單的粵語。從美國讀完大學后,他曾服務于巴拿馬電信和總統府,后在運河管理局工作至退休,前幾年被返聘,負責電子、通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盡管已是“華四代”,黃華彥對家族歷史仍有比較深的了解。19世紀,他的曾祖父追隨兄長的步伐,輾轉來到巴拿馬科隆謀生,在經營餐館時與華工同胞們也有密切往來。經過不懈打拼,黃家在巴拿馬開枝散葉,發展至今。
“我父親是做五金生意的。我們從小就在店里幫忙,被父母教導要會做人,尊重客人,做好服務,與人友好交往,同時要努力讀書,有一技之長。”黃華彥說。
良好的家教收效顯著。黃華彥一家七兄弟,均為高材生,學歷至少是本科,分別從事醫學、化學、土木工程、電子工程、農業、機械等專業領域,目前有四人在美國、加拿大工作。
黃華彥說,華人總體很勤奮,且有責任心,巴拿馬的機構都比較愿意請華人做事,運河管理局就有很多華人。
過去,他曾多次回中國考察和尋根,故鄉日新月異的發展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廣州很大很漂亮,三鄉的美食比較有特色。有時間我會多回去走走。”
■建言
以巴拿馬為“橋頭堡”“一帶一路”輻射拉美
根據巴拿馬經濟和財政部的數據,2014年至2017年,巴拿馬GDP年均增長5.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巴拿馬2018年GDP增長的最新預測為5.6%,2019年則為5.8%。
“巴拿馬戰略位置重要,近年來經濟持續增長,是推進‘一帶一路’向拉美延伸的戰略支點。中國和巴拿馬之間的互補性非常強,合作潛力巨大。”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所長、中國拉美學會常務理事王友明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他表示,中國產品符合巴拿馬人民日常需求,技術設備適應巴拿馬建設需要。中國巨大且多元的消費市場和優勢產能,則為巴拿馬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為巴拿馬等中美洲國家工業化進程提供了多樣選擇。巴拿馬奉行開放包容的經濟政策,支持全球化,這與中國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兩國可以經貿合作為基礎,帶動形成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模式。
目前,中巴正在推進自貿協定談判。巴拿馬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強與中國的貿易關系,成為中國大型科技企業的高附加值業務中心和地區分銷中心,并挖掘對華出口的潛力。
王友明認為,中巴貿易基礎良好,主要集中于傳統商品貿易領域。面向未來,雙方應共同推動貿易合作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轉型,促進產業和貿易同步升級。拉美市場很大,巴拿馬樞紐作用明顯,中國通訊、太陽能、智能電子等龍頭企業可以嘗試在巴拿馬設立拉美地區的研發、營銷和服務中心,以此為“橋頭堡”進一步輻射拓展拉美市場。
探索開展農業合作
在邱志軍看來,“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取得開門紅,農業合作也是中巴合作的重點。他說,巴拿馬兩面臨海,氣候、生態良好,土壤肥沃,自來水可以直飲,然而,由于國家重心在于發展服務經濟,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農業并不發達,農產品高度依賴進口,很多土地都丟荒了。因此,他建議,中國可以引導企業和科研院所到巴拿馬開展農業合作,在巴拿馬西部建設農業產業帶,發展集農業生產、農事體驗、休閑度假等于一體的綜合業態。這樣既能帶動當地就業,也能滿足巴拿馬及周邊國家需求,促進兩國經濟發展。
王友明提醒,不少中國企業在拉美投資也會碰到“水土不服”的困難,企業投資巴拿馬應注意環保、社會責任、用工等方面的問題。
巴拿馬華僑華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麥杞佳對此持類似看法:巴拿馬有自身的制度和文化,如土地私有化等,中國企業到巴拿馬投資發展需要做好前期調研,審慎樂觀,避免風險。
粵可借鑒科隆自貿區經驗
廣東是經濟大省、制造大省、外貿大省,且在巴拿馬的僑胞眾多,與巴拿馬經貿合作有明顯的優勢。
“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對接合作,是國家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一個亮點。在中巴合作的大框架下,廣東可以進一步發揮地方特色,加強與巴拿馬的戰略對接,尋找最大公約數,促進中巴友好合作。”王友明建議。
他舉例說,中國正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探索平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可以與巴拿馬科隆自貿區建立緊密協作關系,借鑒先進的理念和制度,更好地服務于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此外,與巴拿馬的重要省份結成友好省份,建立常態化的交流合作機制,重點推動貿易、投資、旅游等方面合作,也是廣東深化與巴拿馬合作的一個路徑。
“巴拿馬連接全球,不僅輻射美洲,還能輻射歐洲,提供很多便利。廣東可以充分利用巴拿馬的優勢,建設全球貿易平臺和生產制造基地,進而影響其他國家地區。”基哈諾認為。
麥杞佳提議,開通從廣州直達巴拿馬城的航線,這既能加深廣東與巴拿馬的交流合作,又方便廣大僑胞回鄉。
策劃:郎國華
統籌:劉江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