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8-08-20 10:45:08
“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鋦瓷,就是修復破碎瓷器的技藝。“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兒”,說的就是鋦瓷這一門民間手藝。鋦瓷匠人李軍航是河北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把中國傳統書法與繪畫文化融入進鋦瓷技藝中,通過運用殘瓷上的沖線或殘缺,巧妙將鋦釘嵌入其中,讓破損瓷器恢復使用,提升了瓷器本身的藝術性。20多年來,李軍航讓有價值的陶瓷文物得以再生的同時,還將鋦瓷技藝帶進校園和社區,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陶瓷文化,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新華社發(梁子棟 攝)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于加強歷史文物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十八大以來,在各地的考察調研中,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1 “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
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
作為歷史文化的有力物證,文物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他指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時強調。這為正確處理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指明了方向。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西安博物院調研時,明確了博物館的地位作用和工作要旨。
“博物館建設不要‘千館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內容要突出特色。”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廣西壯族自治區調研,首站來到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海市。在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總書記參觀了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覽,詳細了解文物的年代、特點、來源,詢問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文化交流有關情況。他要求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要增強文化自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思之深遠;對歷史文物的保護,他始終牽掛在心。2015年,他到訪西安博物院時,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小雁塔的保護。當得知小雁塔已經得到了科學的文物保護后,還專門叮囑道,對待文物古建的保護工作,一定要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做好保護。一句“修舊如舊”既是鼓勵鞭策,更是期待囑托,讓在場的工作人員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2 “領導干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尊重歷史、銘記歷史,目的是要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找到前進的動力。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時強調,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要在展覽的同時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2015年2月,在西安博物院參觀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冒雨來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蓬萊市,登上蓬萊閣主閣,了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情況,聽取明代愛國將領戚繼光操練水師、保衛海防的史料介紹。在這里,他語重心長地指出:“我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豐富歷史畫卷。領導干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鑒古思今謀遠,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次調研中,深刻闡述了歷史文化的價值。從“不忘歷史”到“以史鑒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五千年的文化河床之上,扎根于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文化土層之中,向我們揭示了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才能更好把握當下,以史為鑒、與時俱進才能更好走向未來。”向我們指明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她“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我們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歷史文化,見證了偉大的中華文明的誕生,也將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這是我們發展進步的根基之所在,更是我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氣之所在。
3 “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
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時代是向前發展的,傳統的箭,說到底要射向未來。對待傳統歷史文化,我們必須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2013年冬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曲阜市考察時,專程來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并同有關專家學者座談。在聽取大家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情況介紹后,習近平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他還強調,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要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必須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歷史內涵和表現形式。
在這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入思考。他認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他主張,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指示和深刻思考,激活了一池春水。近年來,從教育部提出“書法進課堂”,到編纂“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從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寶檔案》等文化大餐的相繼推出,到各種以傳統文化建設鄉村的實踐……不斷激活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基因”,成為融匯于日用的“活的文化”,從而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社會,改變著人們的精神風貌。(心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