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09-09 20:09:09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張鐸)“生在農村,也要有走向世界的勇氣!”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第九中學教師楊冬梅總是這樣鼓勵她的學生。
從19歲開始,楊冬梅已經在農村中小學的講臺上站了27年。27年間,她曾赴日本留學、也曾入高校進修,但她從未想過離開農村。當別人感慨她的堅守時,她卻說:“僅靠堅守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創新。”
教育就是點滴的努力
“哲樂”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是“植物的藤”,楊冬梅喜歡用“哲樂”來形容她的教學方法。“植物的藤看似是微弱,但卻充滿了成長的力量。”她說,“教育也是通過點滴的努力,讓孩子們不斷地成長。”
在少數民族地區,學習漢字是漢語教學的第一課,也是最難的一課。為了讓學生盡快克服這個困難,楊冬梅想盡了各種辦法。
楊冬梅指導蒙古族學生寫字。(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在課堂上我永遠都面帶微笑,這樣學生們才愿意接納我,才愿意用心學習。”楊冬梅說。她在教學中會將復雜的漢字分解成多個部分,然后圍繞每一個部分編一個小故事,“故事不一定都符合邏輯,但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到了小學高年級,楊冬梅則會鼓勵學生自己去拆解漢字、編寫故事、再用漢語把故事講出來。“學生們興趣很濃,學習效果也很好,很多蒙古族的孩子通過幾年的學習,漢語講得都非常好。”楊冬梅說,“我們當老師的,要有耐心,要心中長存希望。”
農村學校,從待不住到離不開
一間大教室,中間放著一個火爐,教室的窗戶上沒有玻璃,只能糊著塑料布。這是27年前,剛剛高中畢業的楊冬梅走進興安盟科右前旗額爾格圖鎮額爾敦嘎查教學點時看到的場景。
“我感到特別失落,根本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怎么上課。”楊冬梅回憶說,“但那些孩子特別熱愛學習,他們每天很早就到教室,把爐子點好等著我。”慢慢地,楊冬梅有了一種當老師的幸福感,也有了一種要好好教課的責任感。“我一直保存著這些孩子們的照片。”
楊冬梅一直保存著額爾敦嘎查教學點學生們的照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幾年后,楊冬梅調入了城里的小學,又先后在遼寧師范大學和日本滋賀大學取得了教育碩士學位和訪問學者的經歷。
“在日本的時候我總是回想起嘎查教學點的那些孩子們。”楊冬梅說,“經過這么多年,我已經從一個不會教學的高中畢業生變成了一個合格的教師,我想我還是應該回到農村學校去。”
2012年,楊冬梅調入烏蘭浩特市第九中學,就任該校副校長兼漢語老師,這是一所蒙漢語授課的農村寄宿制初級中學。“我又回到了農村學校的課堂上。”她說。
與學生共同成長
目前,楊冬梅圍繞自己的課堂開展了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我會把孩子身上的小問題當作大課題來思考。”她說,“比如學生厭學,往往是一些類似于和同學鬧矛盾等小事情引起的,我們之前可能不重視這些小問題,有些孩子就會被耽誤。”
她還和學校其他教師一起,針對農村學校學生家長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現實,在三個嘎查建立了家長學校,定期邀請心理老師、學校班主任等為家長授課,讓家長也參與到學校的教育中來。
在楊冬梅看來,教師一定是一個充滿愛的人,要能感染學生、激勵同事,更要不斷完善自己。“我會與學生分享留學的經歷、參加比賽的過程,用親身經歷鼓勵他們,不論生在何處,都要敢于嘗試,要有走向世界的勇氣。” 楊冬梅說,“這也是我堅持學習的原因,我要給學生做出榜樣,與他們共同成長。”
今年40多歲的楊冬梅,絲毫沒有停下腳步。“我還在準備博士入學考試,希望能進一步提高自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