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09-10 09:02:09
打牢中國工業的基石(特別報道·把脈企業高質量發展)
——對三省六市100家企業的調查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把握宏觀,也需要激活微觀。企業作為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場主體,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企業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中國經濟能否從“有沒有”真正轉向“好不好”。
我國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如何?企業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路上還面臨哪些矛盾問題?應當怎樣突破這些瓶頸?本報記者分赴廣東廣州和深圳、山東青島和濰坊、湖南長沙和株洲等三省六市,詳細調查了100家企業,從今天起推出“把脈企業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力求深入反映我國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情況,供有關方面和廣大讀者參考。
——編 者
工業強基邁大步
攻克關鍵技術、掌握高新材料、擁有核心部件,工業企業轉向高質量發展
“看,就為了這么個小盒子,我們干了快十年!”
走進山東重工濰柴集團動力二號工廠,自動化生產線上一只只機械臂在空中輾轉騰挪,一臺臺自動導引運輸車將剛下線的柴油機送去檢驗。若非廠長王健在旁指點,還真難從一臺冰柜般大小的13升柴油機上看出門道——里面一個一尺見方的黑匣子,就是數控中央控制器(ECU),柴油發動機的“大腦”。
“經過多年自主研發,累計投入150多億元,如今濰柴生產的13升柴油機ECU用上了咱們的‘自家貨’,可靠性、節油性、動力性、安全性更強!”王健滿臉自豪。關鍵技術的突破讓濰柴發展提速:2017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2.7%。
“柢固則生長,根深則視久”。記者在對廣東廣州和深圳、山東青島和濰坊、湖南長沙和株洲等三省六市100家企業進行調查時發現,從核心零部件到關鍵基礎材料,再到先進基礎工藝,我國工業強基已邁出大步。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而精”,在工業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中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瞄準終端,推陳出新,攻克關鍵技術為工業企業高質量供給奠定基石。
山東豪邁集團靠著1997年創立的一項世界專利——用于制造輪胎上精密花紋的電火花機床技術,在市場上“獨領風騷”20年,拿企業負責人的話說:“現在產品已經更新到了第九代,還能靠它吃飯。”
“你手機上用的,很可能就是我們的產品。”深圳匯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部總監曹暉說,企業已成長為全球觸控屏芯片的第一供應商。“別人起步四五十年了,我們創立才10多年,但只要堅持創新,就能在一些細分領域實現追趕乃至超越。”
——突破瓶頸,專注高精,掌握高新材料為工業企業邁向中高端提供保障。
湖南晟通科技集團憑借自主研發的新材料,使輕量化全鋁車較傳統鋼車減重30%、節能10%以上。“國際鋁價每噸1.5萬元時,我們的高精鋁箔可以賣到每噸2.5萬元。實現鋁合金的新型化、高端化,才有了今天的議價權。”公司副總經理李航說。
山東渲和集團聯合高校生產新型低耗能環保砂,有望顛覆傳統鑄造工藝。副總經理趙福剛說:“過去,鑄造材料主要是砂子、陶土和煤粉,污染重、排放大。這款新材料實現了‘去煤化’,鑄造時無煙無塵,徹底解決了粉塵污染問題。”
——彌補短板,攻堅克難,擁有核心部件為工業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贏得話語權。
掏出銀行卡,指著上面的芯片,深圳國民技術公司副總經理朱永民說:“這個安全芯片就是我們設計的。”據他介紹,20年前公司在國際上還“說不上話”,但現在已很有競爭力了。“國內安全芯片企業的成長使一顆芯片的價格從3—4美元降低到4元人民幣以下。”
在無人機行業,大疆科技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類無人機生產商。首席科學家吳迪說,我國在無人機核心芯片領域與全球領先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光學精密制造器件已達到國際一流。
調查中企業表示,去年國家在工業強基工程方面支持了331個重點項目,高速動車齒輪傳動系統、核發電系統所用的泵用密封件等重點領域“卡脖子”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
基礎能力還不強
工業產品的品質、壽命、一致性、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要實現從‘有’到‘好’的轉變,在高端產品上突破,還需要時間。”調查中企業坦言,我國部分核心技術、關鍵產品和重大裝備仍存瓶頸制約,一些工業產品在一致性、穩定性和使用壽命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工業基礎須進一步夯實。
——一些高端裝備的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有待自主研發。
“在我國汽車產業中,自動變速器的實力較弱,關鍵就在于許多核心部件仍無法生產。”盛瑞傳動財務總監李昌安說,為此企業只好親自上陣,在濰坊建起產業園,吸引零部件廠商入駐,從零做起一道研發,耗費了大量資金和時間。
“冷鏈運輸過程中,機器一旦發生故障,貨損率很高。尤其在海運領域,對大功率壓縮機運行的穩定性要求非常高。一臺冷機的價格約占整個冷藏集裝箱價格的50%。”青島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粘君來說,為了能摘取海運冷機這一“明珠”產品,企業已潛心研發了8年,但仍未攻克關鍵技術。“國家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對我們來說是個契機,希望能盡早突破。”
——一些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的可靠性、穩定性有待增強。
“面粉不行,饅頭就好吃不了。鋼鐵是工業的糧食,我國中端以上的鋼材品質仍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端制造業發展。”主營重型卡車車橋產品的青島青特集團總裁助理張曰宗表示,當前不少下游汽車企業的工藝水平并不弱,但鋼材等原材料供應卻存短板。“同樣型號的齒輪鋼、軸承鋼,就算國內頂尖廠商生產的,品質與國外比也有一定差距,不同批次間的質量差異較大。”
鋼材料不過關,也讓湖南泰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輝頭疼。其所屬的雙金屬帶鋸條行業80%以上原材料靠進口。“這是因為國產原材料質量可靠性欠佳,性價比沒有優勢。”李輝說,現在下游行業越來越細分,細分行業可能利潤可觀,但用鋼量不大,致使上游大型鋼企很難下決心搞研發,而小鋼企又缺乏研發能力。
調查中記者發現,我國企業在高端鈦合金材料、醫療領域體外診斷試劑、親水涂層材料、電纜所需高端材料等領域,均需進一步提高產品品質。
——一些高精尖產品的基礎工藝有待進一步提升。
“就像咱們面前這個茶杯,如果鍛造工藝足夠成熟,一次鍛造就能大致成型,材料用得少、后續加工也少。但我國不少鍛造企業的工藝還比較粗,不僅費材料,加工費也高。”中船重工柴油機公司副總經理楊小強告訴記者,盡管目前我國企業可以通過進口鍛件材料和加工設備鍛造出曲軸這個船舶柴油機的核心部件,但質量與價格依然比不上一些制造業先進國家。
記者了解到,金屬材料熱處理、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等工藝目前也存在一些欠缺。飛亞達集團董事長黃勇峰反映,受精密加工工藝能力制約,國產機芯的質量和穩定性不理想,無奈之下,飛亞達只好到海外設立制造基地、將業務向上游延伸,自己做起機芯,但由此也推高了成本。
打基礎須解“繩結”
破解“創新以及支持創新的風險由誰來擔”這個核心問題
基礎如此重要,為何難跨這道關?調查中不少企業認為,創新以及支持創新的風險由誰來擔,是核心問題。
“部分關鍵部件在成套設備價值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對整套設備的運行至關重要,為了后期穩定運行,終端用戶往往傾向于采購海外成熟產品。”來自中國鐵建重工集團的王堃表示,一兩億元的工程項目中,關鍵零部件可能就幾十萬、上百萬元,而它們一旦出現問題,甚至會導致整個工程停擺。
調查中談及創新風險時,上下游企業都有“苦水”。下游企業表示,出于對質量、風險、效率、成本的綜合考量,不敢也不愿做新產品的“試驗田”。上游企業也委屈:新產品在推向市場之初難以獲得證明自己的機會,而機會越少,就越難以通過試錯完善、提升高端產品。
如何解開這一“繩結”?調查中企業建議,應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之間、整機企業與基礎企業之間加強對接,形成合力,久久為功,使從技術攻關到產品應用的產業鏈條更加順暢。
——加強產業鏈協同,上下游聯動攻關。
“一些領域一直沒突破,關鍵在于企業同行之間、上下游之間單打獨斗,不能形成合力。”李航建議,為進一步夯實工業基礎,應當從宏觀層面統籌協調、整合資源、加大力度,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產學研用之間形成聯動,共同開展技術攻關,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瓶頸。
“‘背靠大樹好乘涼’。國內的變速器廠商與整車廠商不妨借鑒國際經驗,組成產業戰略聯盟。”李昌安建議,應鼓勵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建立融合研發、制造、銷售和資本的汽車產業平臺,實現協同發展。
——借力工業互聯網,融入全球創新鏈。
廣州博創智能裝備公司執行總裁杜呈表認為,一些行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相對而言基礎較差、技術力量較弱、創新能力不強,系統整體解決方案供給能力不足。“可以依托工業互聯網,將分散的技術集成共享,使眾多中小企業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創新鏈。”
——大河流水小河滿,大企業資源應共享。
“船用柴油機零部件可靠性不高,重要原因是上游企業做出產品后沒地方試驗,專門做試驗臺架的費用又太高。”楊小強建議,可以利用中國船柴的閑置臺架建立我國船用柴油機零配件的可靠性試驗中心,為上游企業提供研發便利。
——多些耐心少些焦慮,給基礎創新更寬容的環境。
“公司成立4年多,前幾年都在‘交學費’,到去年才研發出3種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材料。”在廣州華睿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君友看來,新材料研發周期通常較長。“‘打地基’這事急不得!”
調查中,企業普遍有這樣的想法——工業強基是一項具有長期性、戰略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推進。
(本報記者田俊榮、劉志強、陸婭楠、王政、趙展慧、李心萍、丁怡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