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8-09-12 09:29:09
6月1日,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實驗小學舉行主題活動,家長們為359名新少先隊員戴上了紅領巾。學校通過邀請家長參與和見證孩子的重要成長時刻,促進優良品德和家風代代傳承。
5月15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舉辦的家風文化節上,身穿中國傳統服裝的小學生齊誦“家風家訓”。
6月30日,在江蘇省揚州市新盛街道殷巷社區奧都花城小區的公園內,居民帶孩子在“家風家訓”主題廣場上玩耍。(均為新華社資料圖片)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9月10日是我國第34個教師節,全國教育大會選擇在這天召開,其用意不言而喻。除了對教育事業提出要求與希望,習近平總書記還在會上強調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果說尊師重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那么家風傳承則體現了一個家庭、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更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
舐犢情深,要留下無盡的精神財富
“我頻年奔走,毫無建白,卻得你這一個后繼希望,這使我是多么的歡欣啊……我之愛你,是望你將來為一極平凡而有能力為一般勞苦民眾解決不能解決之各項問題、鏟除社會上一切不平等之人物。蒼兒!社會之新光在照耀著你,希望你猛進!”這是革命英烈冷少農于1931年1月8日寫給兒子冷德昌的一封家書。他在信中親切地喚起兒子的乳名“蒼兒”,舐犢之情滿溢紙端。
這不僅僅是一封一般意義上的家書,更是一個革命父親的感召與呼喚,勉勵兒子樹立遠大抱負,為勞苦大眾謀幸福。盡管一年多后,冷少農因叛徒出賣慘遭殺害,可他留下的“舍小家顧大家”的殷切期許卻使子孫后輩受用無窮。
我們常說,孩子的心靈是一張白紙,可以隨心涂畫。有時候,一些無意之舉,很可能就會成就孩子未來人生的底色。孔繁森在山東省莘縣擔任縣委副書記期間,他的兒子孔杰也在身邊,和通訊員混得比較熟。有時,通訊員發現孔杰的作業本、筆用完后,順手就把縣委倉庫里的稿紙、圓珠筆、墨水拿出來給他用。孔繁森發現后,教育兒子:“你缺啥我給你買,咱不能沾公家的這個光。”
就是這樣一句話,影響了孔杰一輩子。如今,他通過自身努力從一名鄉鎮干部走上了領導干部的崗位,對于父親的角色又添了一重體悟。盡管父親已經不在了,孔杰還是很想告訴他:“我在您身上學到的仁愛忠孝、謙和平易、從嚴治家、以儉持家、廉潔自律的好作風,會好好繼承和發揚下去。作為咱家唯一的男人,我會關心厚愛家人、照顧好母親、教育好孩子,替您撐起這個家!”
能扛事,可以說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標志之一。對于焦裕祿而言,孩子有錯不要緊,但是一定要敢面對、能改正。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焦裕祿的兒子小時候頑皮,去戲院報上父親的名字,不買票就大搖大擺進去看戲。焦裕祿得知后,嚴肅批評道:“你不能這樣做,演員叔叔阿姨在臺上又唱又演的,滿頭大汗,怎么能不買票就去看白戲呢?你現在會占小便宜,長大了就會占大便宜。”第二天,焦裕祿領上兒子不僅去補了票,還給售票員當面承認了錯誤。
“凡是照顧性的東西,都不能要。”這就是焦裕祿教育子女的傳家信條。“不貪不占”也是他教育子女的立身之本。如果說補票認錯是小事,子女的職業選擇可以算是人生大事了,可焦裕祿同樣不含糊。女兒焦守鳳初中畢業,面臨找工作,許多好單位沖著焦裕祿的身份,都送來了招工表。焦裕祿得知是“沾了自己的光”,直接打消了女兒的念頭:“這些單位你都不能去,走出學校門,你就進了機關門,你缺了勞動這門課。”他給女兒另找了三份工作,一是留在縣委大院打掃衛生,包括掃廁所;二是去學理發;三是當工人。她選擇了最后一個方案,實際上主要干的是腌咸菜和釀醬油。
后來的日子,無論生活怎樣艱難,焦裕祿的子女都約定,一定要守衛好父親這面旗幟,雖然不能為父親爭光,但絕不能給他抹黑。因為,焦裕祿臨終前對妻子的最后交代是,“你再苦再難,都要把孩子撫養成人,把他們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你還要記住,再苦再難,也不能向組織伸手要錢要東西要救濟。”焦裕祿不愧為一個好父親,他的言傳身教,貫穿了和子女間親情緣分的每一天。
愛子心切,不是無條件兜底“走捷徑”
暑假告一段落,孩子們重歸校園,不少人似乎都暗暗“松了一口氣”。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關于“熊孩子”闖禍鬧事的新聞屢見報端——
8月25日,四川的兒科醫生安某,因和兩名13歲少年及其父母發生爭執,引發一系列連鎖事件,最終不堪忍受壓力服藥自殺,年僅35歲。今年5月,在江西湖口某火車站,7個“熊孩子”因貪玩在鐵軌上放置了3顆石子,被經過該路段的高鐵列車碾壓,導致列車制動裝置損壞,在該站臨時緊急停車41分鐘,嚴重影響了高鐵的正常運營和乘客的人身安全。2014年8月,一個10歲的男孩在看動畫片時,嫌樓外施工的電鉆聲音太吵,一氣之下,竟然用小刀將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割斷,致使施工人員吊在半空中,命懸一線……
這些令人或扼腕嘆息、或匪夷所思的事件背后,其實都離不開家長放任自流、疏于管教的影子。不管犯了什么錯,輕飄飄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就能抵消一切后果嗎?一些網友不無憤慨地表示,正是家長任由“熊孩子”肆無忌憚“野蠻”生長的錯誤認知,讓“熊孩子”以為犯了錯有家長兜底,不會被責罵,也不會被嚴懲。一次又一次僥幸逃脫的零犯錯成本,不僅毫無約束力,反而會助長孩子們的不良行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凡人生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孩子六歲前培養成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只需要繼續增高,培養上去,自然會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
在子女教育這個問題上,疏于管教、吃盡苦頭的領導干部也不乏其人。廣東省科技廳原廳長李興華就是一例。2015年初,李興華被指控受賄4000多萬元,其中1840萬元用來給兒子還賭債。他的兒子從高中階段開始沉迷于玩電子游戲機,經常徹夜不歸。2009年以后,幾乎不回家住,從小賭開始,逐漸越賭越大。到2012年底,一共出現4批債務,每批都有數百萬元之巨。每次欠債后,李興華的兒子都會躲起來。債主追債急,有發短信、打電話威脅的,有到家門口貼紙條的,有到親戚公司搗亂的,搞得全家不得安寧。李興華也曾狠狠教訓過兒子,常常夜不能寐、傷心流淚,幾次氣得心臟病發作。回顧過往,他無奈感嘆:“子債父還遭雙規,功名利祿浮云飛。更失自由貴無價,只愿換得浪子回。”
與李興華的疏于管教不同,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則是直接給孩子“指錯了路”。從小,劉鐵男就教育兒子劉德成“人生要走捷徑”,自己則努力為孩子鋪路,希望有人“帶帶兒子”“多幫幫兒子”。自然而然地,劉德成就成了“圍獵”者的突破口。在劉鐵男涉案的3558萬余元財物中,通過劉德成收受的竟然達到3400余萬元。為父如此,令人嘆息。
言傳身教,助孩子邁好每一個臺階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福建省廈門市紀委干部高志偉看來,作為父母,不僅要重言教,更要重身教,要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讓孩子耳濡目染,在良好的家風中健康成長,邁好人生的每一個臺階。
2016年,廈門出臺了中秋國慶“八個嚴禁”紀律要求,其中有一條“嚴禁公款博餅”。高志偉的女兒剛上小學三年級,對報紙上的這條規定有點不理解,問道:“爸爸,你不是說博餅是我們閩南特色的中秋傳統民間習俗嗎?博餅多熱鬧、多好玩啊,怎么不讓博啦?”
高志偉想了想,解釋道:“丫頭,博餅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中秋思鄉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一種游戲。原來的獎品是月餅,后來慢慢變了味,有的公家的人用公款博餅,還有一些人為了利益請公家的人去博餅,變相給好處,這就和博餅的初衷漸行漸遠了。”看著女兒似懂非懂,他繼續循循善誘,“公款博餅看似小事,但禁止以后帶動社會風氣變好,這就是大事啦!做人從小就要清清白白,不屬于我們的東西永遠不能伸手,要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明白了嗎?”“我懂了!”隨著一聲清脆的童音,小姑娘也收獲到了公私分明、遵紀守法、從小做起的精神財富。
如何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方面,父母自己應該率先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孩子的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期,父母是最容易影響他們的參考坐標。比如“嚴禁公款博餅”,如果父母隨口也跟著發牢騷,認為是粗暴叫停了熱鬧有趣的傳統民俗,必然會影響孩子對社會現象的看法。這位父親結合歷史傳說,深入淺出地給女兒解釋了“博餅”和“公款博餅”兩者間的區別,孩子很快就明白了孰對孰錯,還舉一反三,為自己將來的行事做人立下了標尺、劃下了規矩。
另一方面,要為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這種陪伴是將父母的模范行為與家庭和睦氛圍,融匯于生活瑣事中。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家長不得不把孩子交由祖輩代為照顧,但絕不能因此就把教育的責任也“順水推舟”一推了之。如果在小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吝惜時間,缺少陪伴,就很難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也會過早地失去對孩子的影響力。等到孩子長大后,基于愧疚心理,父母難免會對孩子過分溺愛借此補償,甚至會導致孩子走上歧途。
有位教育家曾經感慨,孩子的目光一直在注視著家長,就像永不停息的雷達一樣。他們幼小的心靈猶如一片荒野,如果不播種善良,就會被惡毒的雜草淹沒;如果不耕耘高尚,就會蔓延長出低俗的種子。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長既是第一任老師,也是漫漫人生路上永遠的引路人;親情是軟肋也是鎧甲,家庭既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永遠迎候的溫馨港灣。愿每個家庭都綻放出真善美的鮮花,散發出雋永馨香。(記者 管筱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