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8-09-18 09:03:09
山東農業的科技貢獻率63.2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5個百分點
金秋時節說豐年,處處科技滿眼
科技興農、科學種田,是山東糧食生產的一大特點。省農業廳的數據顯示,山東農業的科技貢獻率63.2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5個百分點;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3%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
“跟著專家種地心里踏實”
9月15日,在德州市臨邑縣德平鎮,臨邑縣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玉米地里,玉米穗頭上看不到蟲眼。合作社理事長魏德東說,這1000畝玉米地采用了省農科院的一項“高科技”:用赤眼蜂防控玉米螟,這樣就不用打殺蟲藥了,玉米的口感、品質提高很多。
提供蜂源和技術的是省農科院植保所。該所研究員鄭禮告訴記者,在玉米苗期和抽穗期,每畝地分別施放5000頭、1萬頭赤眼蜂,成本只有每畝30元,可消滅95%的玉米螟。
“跟著專家種地,心里踏實!”魏德東說,合作社目前采用了大小十幾項農業技術,“雖然近年來生產成本提高、糧食價格下跌,但依靠科學種田,每畝能凈掙300元左右”。
這幾天,東明縣馬頭鎮麥豐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國興忙得夠嗆:一邊忙秋收,一邊還要張羅擴大小麥種植面積。近年來,他們與中國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合作,種出了富硒小麥,研發生產出了富硒麥芯粉等6個品種的富硒面粉。其中,用富硒濟麥229做出的面條賣到了16元一斤,供不應求。
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品管科科長程金亮告訴記者:“省農科院育成的小麥品種‘濟麥22’連續多年全國種植面積最大,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玉米種業龍頭老大,在大田種植上,目前我省的良種覆蓋率達97%以上。”
土肥方面,山東省土壤肥料總站副站長李濤告訴記者,我省2009年實現了測土配方縣域全覆蓋,2014年啟動耕地質量提升工程,2016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節水農業和水肥一體化的意見》,目前全省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400多萬畝,其中大田約有50多萬畝。
鹽堿地上發展智慧農業
9月16日,在利津縣山東匯邦渤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高粱地里,副總經理張華斌告訴記者,這里是中度鹽堿地,他們與省農科院合作,種出的高粱每畝穩產在七八百斤,比傳統種植多收二三百斤。眼下,他們受貴州茅臺鎮多家酒廠委托,種植了近萬畝高粱。
匯邦公司還采用暗管排鹽、激光整地、超深松等技術,把撂荒十幾年的近十萬畝重度鹽堿地改造成畝產千斤的稻田。對當地老百姓不相信能種小麥玉米的輕中度鹽堿地,他們和科研院所聯合攻關,把小麥、玉米都種到了畝產500公斤以上,鹽堿地變成了“噸糧田”。
不僅如此,匯邦公司還在向智慧農業升級。他們在1萬畝土地的表層土壤里、“暗管排鹽”的地下管網上安裝了傳感器,實時監測鹽分,農田節水15%以上。前不久,匯邦從北京農林科學院引進了一名院士,專攻數字農業。下一步,他們將實現“天上用衛星、地上用設備、地下用傳感器”的全程智慧化耕作。
憑借科技手段,匯邦公司在17萬畝鹽堿地上,愣是種出了近30%的利潤率,這在常規農業公司里處于較高水平。
在無棣西小王鎮東黃村,棉花地里白桃累累、豐收在望。在大家普遍“棄棉種糧”的時候,“機采棉”給鹽堿地上的農民蹚出了新路。無棣縣景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景國說,合作社采用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作業,利用衛星導航播種、膜下滴灌、分層施肥、化控株型等技術和裝備,畝產有望達到350公斤,比傳統種植增產150公斤左右。目前無棣全縣已發展機采棉6萬畝。
省農機局監督管理處調研員王豐勇告訴記者,目前,我省的小麥、玉米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正在向其他作物拓展。我省的農機保有量、農機合作社數量都居全國前列,下一步,將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方向發展。
基層人才斷檔有望補齊
省農業廳科技處四級調研員石敬祥介紹,我省省、市、縣、鄉四級基本建成了以政府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農技推廣體系。我省農業科研力量比較雄厚,有山東農大、青島農大、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等4所農業高校,農科院體系也非常完整,省農科院、各市農科院機構完備、力量較強。2010年,我省響應中央號召,率先在全國開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圍繞我省主要農產品,組建了小麥、玉米、蔬菜、魚類、藻類等27個創新團隊,每個團隊設1名首席科學家、若干崗位科學家、若干綜合試驗站,整合全省優勢科技資源搞攻關。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鵬,是玉米創新團隊的一名崗位科學家。他說,與以往的“單打獨斗”不同,創新團隊中有育種、栽培、植保專家,也有機械、食品加工、農經專家,還有棗莊、煙臺、聊城、菏澤等7個綜合試驗站。大家緊緊圍繞產業需求,開展多專業協作,成果出得快、技術更成套、能更快走向大田。他加入團隊近3年間,團隊就篩選出了品種幾十個、研發出配套技術四五套。
省農業廳科技處二級調研員李詠告訴記者,2012年以來,我省每年培訓職業農民10萬人次,累計培訓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近15萬人。2017年,我省在農業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績效考評中獲得了全國第一名。
基層農技推廣隊伍青黃不接、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偏低,是困擾我省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一大難題。去年,我省出臺了《山東省加強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的二十條措施》,大大提高了農技推廣質量效率。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就是,自2018年起,依托山東農大、青島農大、魯東大學等3所高校,每年為全省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免學費定向培養300名基層農技推廣人才。
“每年培養300人,再有七八年,每個鄉鎮的農技站都有科班大學生了。”石敬祥說。
山村承辦豐收節
“馬上要比賽了,我們提前把比賽用的玉米都準備好,全挑大個的!”9月12日下午,記者在龍口市七甲鎮廟曲家村見到趙彩云的時候,她正和幾個姐妹忙著把玉米棒子外邊的一層“外衣”剝掉。金黃的玉米在她們腳邊鋪了一地,很是喜人。
為了慶祝我國第一個農民豐收節,首屆“七甲鎮農民豐收節”將于9月21日至23日在廟曲家村舉辦。山里娃畫“我心中的農民豐收節”繪畫展、“豐收的喜悅攝影大賽”、農產品交易會、農民趣味運動會、刨地瓜大賽等八大活動將熱鬧亮相。得知這一消息后,趙彩云主動向黨支部書記王忠益請纓:“比賽的玉米我們來準備!”
廟曲家村位于龍口、招遠、棲霞三市交界,之萊山系的環抱之中。1994年開始,就有招遠等地的金礦陸續到這里租地開黃金選廠,最多的時候有8個車間。每年為村集體帶來五六百萬元的收入。出于環保方面的考慮,去年村里的黃金選廠都停了。
早在2012年,村“兩委”已經意識到靠黃金選廠不能維系村莊長久發展。“我們用選廠的廢石料回填溝壑,累計填出了500多畝地。連填帶整,村里多出了1000多畝適宜耕種的土地。”王忠益說,村“兩委”到了浙江、福建、陜西等十幾個省份去取經,回來后將村里土地統一流轉,成立了佳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目前已經種了500畝桃子,還有蘋果、洋梨、地瓜、花生,并養起了娃娃魚。老百姓按流轉土地面積折股,年底分紅。
得知要辦豐收節,村民王麗燕兩個月前就開始忙活,“聽說到時候有小吃一條街,我這兩天一直在琢磨賣點什么好。地瓜干、地瓜葉熬菜、地瓜面窩頭,讓城里人也嘗嘗咱農家菜。”前兩年,村里蓋樓房,王麗燕告別了53平方米的平房,住上了108平方米的樓房,心里別提多高興。“以后村里發展鄉村旅游,我準備租個攤位賣地瓜產品。這次豐收節呀,我先練練手。”像王麗燕一樣,村里的老百姓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好好過個自己的節。(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