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09-21 16:03:09
新華社成都9月21日電(記者卜多門 許茹)19日晚,成都杜甫草堂夜色朦朧,黃燈搖曳。敘利亞著名詩人阿多尼斯與翟永明、石光華、何小竹等詩人相聚夜話,朗誦詩歌,并以“為什么要寫詩”為題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交流。
千年之前,絲綢之路將唐朝與大食相連;千年之后,在“月滿絲路——阿拉伯詩歌之夜”,大唐詩人杜甫在蜀地的寓所庭院內,響起了阿拉伯的詩歌吟誦。
杜甫草堂內舉辦的阿拉伯詩歌之夜現場古風濃郁,氣氛融洽。新華社記者卜多門攝
為什么要寫詩?“或許杜甫也沒有自問過為什么要寫詩。”敘利亞著名詩人阿多尼斯認為,這問題看似簡單,卻是一個命運性的問題。
詩人阿多尼斯。圖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阿多尼斯說,一方面,他創作詩歌是為了解放生命;同時,寫詩也能增加他對自我和對世界的認知。
阿多尼斯(左)與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薛慶國在回答觀眾問題。圖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黎巴嫩詩人扎基·貝頓充滿詩意地回答:“說話是因為要為沉默辯解。”他認為寫詩能讓內心平靜,也能帶來人與外界聯系的滿足。
黎巴嫩詩人扎基·貝頓。主辦方供圖
埃及詩人哈立德·哈納夫·哈桑則直白地說:“寫詩是為了活著,寫作就是永恒。”
埃及詩人哈立德·哈納夫·哈桑。主辦方供圖
置身于杜甫草堂,中國詩人則有更多的時空共鳴。
翟永明認為,讀詩是穿越時空與詩人神交,寫詩是與世界對話的方式,“我為知音寫作”。
詩人翟永明。主辦方供圖
石光華引用了一句杜甫的詩“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來表達詩歌的永恒魅力。他將寫詩視為自己觸摸和深入這個世界的方式,“在寫詩中,我一次又一次縮短了和世界的距離”。
詩人石光華。主辦方供圖
何小竹則說現在已經將詩歌寫作融入生活、身體和生命,變得自然而然,“可以說,我像一個詩人一樣在生活、在寫詩”。
詩人何小竹。主辦方供圖
草堂內夜色漸濃,阿拉伯語詩歌的誦讀聲開始回響。
“光在夜的岸邊聚集了舟楫,此刻,光在等待揚帆起航的瞬間……”88歲的阿多尼斯用渾厚的聲音朗誦了他的詩歌《夜:不出戶的遠行者》,現場觀眾屏氣凝神,被阿拉伯語詩歌特有的節奏與音律感帶入其中。
阿多尼斯朗讀-夜:不出戶的遠行者
扎基·貝頓深情地朗誦了《最初的聲音》和《玻璃》兩首詩:“在峰頂,只能聽到寂靜,最初的聲音……”
黎巴嫩扎基朗讀-最初的聲音
哈立德·哈納夫·哈桑用阿拉伯語埃及方言寫詩,他富有激情地朗誦了他的兩首詩歌《我的心是一塊涌泉的石頭》和《她的愛情將我拋棄》。
埃及詩人哈立德朗讀-她的愛情將我拋棄
同樣,成都詩人石光華也用方言創作,并用四川話朗誦了他的作品《懷念》,優美又不失幽默感。
石光華朗讀-懷念
“菊花一點點漂過來,在黑夜,在周圍的靜,在河岸沉沉的童聲里,菊花淡,淡出鳥影……”現場唯一的女詩人翟永明則應景地朗誦了《菊花燈籠漂過來》,優美的文字與朗誦贏得了中阿觀眾的掌聲。
翟永明朗讀-菊花燈籠漂過來(片段)
何小竹朗誦了一首青年時代寫下的詩歌《剩下一些聲音,剩下一些果皮》。
何小竹朗讀-《剩下一些聲音,剩下一些果皮》
第一次聽阿拉伯語詩歌朗誦讓何小竹印象深刻,他覺得這填補了閱讀翻譯詩歌所丟失的部分。“雖聽不懂,但音調、節奏都很富有音樂感。”第一次與阿拉伯詩人交流,他感受到彼此觀念上的接近,“天下詩人是一家”。
阿多尼斯離開前為草堂留下一句詩:“閃亮地生活,創作一首詩,前行,增加大地的寬廣。”
當被問及是否應該鼓勵青年多讀詩,阿多尼斯說:“年輕人才應該鼓勵我們繼續寫詩,年輕人本身就是詩人。”(視頻均由卜多門拍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