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09-28 13:50:09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王瑩)記者從27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三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點專項”(即“弘光專項”)在多個領域實現產業化,不少與你我生活緊密相關。
機場安檢可“刷臉”通關 準確性更高也更方便
去年9月,中科院啟動實施“弘光專項”之“機場安檢智能識別系統”項目,以滿足民航“創新安檢模式、優化安檢流程,積極利用先進技術,加強對重點人、重點物品的檢查,提高安檢準確率和效率”的要求。
據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石宇介紹,截至今年8月,研究院研發的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已累計示范應用于國內70個機場(全國共218個機場)的618條旅客安檢通道,覆蓋全國80%以上的大型重點機場(年旅客吞吐量3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在機場安檢時,旅客們將不會再聽到“請正臉面對攝像頭”、“請摘下你的眼鏡”等要求,只需自然地走到安檢柜臺前,即便被抓拍到的是側臉,也能在兩秒內完成人證比對。
記者了解到,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的使用,有效減少了機場安檢中的違規使用身份證件過檢行為。在重慶江北機場,2017年全年通過使用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共查獲233起企圖持用他人證件乘機事件。廈門高崎機場啟用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6天內連續查獲9宗企圖持用他人證件乘機事件。
除了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外,石宇介紹,研究院還研發了人臉識別安檢全流程通關、動態布控、重點區域人車管控等10多個人工智能核心系統。如民航全流程通關系統,旅客僅需在安檢時出示一次身份證,之后直到登機就可以一直“刷臉”通關;動態布控系統憑借旅客的一張照片,就可以在整個機場查詢該名旅客的移動軌跡。
“這些人工智能系統的應用將有效縮短旅客安檢和登機時間,提高旅客乘機的便捷性和滿意度,同時也將有效提升機場的安保水平和服務質量,降低機場運營管理成本,”石宇說。
通導一體多模終端芯片實現量產 為用戶提供“永久在線”網絡服務
去年9月,中科院啟動實施“弘光專項”之“空天地一體化網絡衛星移動通信終端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成功研制業界首顆融合衛星移動通信和北斗導航的通導一體多模終端芯片并實現批量生產,為實現無處不在的信息服務提供了核心支撐。
據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石晶林介紹,萬物互聯的IT3.0智能信息時代需要以衛星移動通信為核心的空天地一體化網絡支撐,我國正在通過“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等重大工程推動以衛星移動通信為核心的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建設。其中,終端芯片是衛星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基石,對提升技術、產業水平起到關鍵作用。
記者了解到,針對衛星移動通信特點,研究所突破了微弱信號接收、節帶化處理等關鍵技術,研制了我國第一顆通信專用數字信號處理器,形成了面向我國第一代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手持、便攜、車載、船載等系列化終端解決方案,已經在重大事件保障、邊遠地區信息覆蓋等領域得到了成功應用,并在搶險救災、民航通信、漁業通信保障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目前,衛星移動通信終端芯片及相關成果已實現億元級規模的直接銷售收入,間接經濟效益達數十億元,成功占據了衛星移動通信市場的戰略制高點。”石晶林說。
據介紹,去年年底,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已與南京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在技術創新和產業資源上的優勢,共建國家衛星移動通信與計算創新與產業化基地,共同打造全球領先的空天地一體化網絡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引領中心。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在發布會上介紹,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共13364個,為社會企業當年新增銷售收入4269.31億元,比上年增加437.91億元,增長11.43%。今年,在前兩批“弘光專項”項目順利實施的基礎上,又組織遴選了9項重要科技成果進行轉移轉化,包括計算所“深度學習處理器(寒武紀芯片)”、微電子所“現代物流智能裝備系統”、半導體所“陣列波導光柵芯片”、工程熱物理所“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福建物構所“新一代煤制乙二醇”、上海藥物所“抗Alzheimer癥新藥GV-971”、上海生化細胞所“生物人工肝”、武漢植物園“高端品牌獼猴桃”和植物所“植物工廠”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