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18-09-29 15:46:09
原標題:百歲老人劉杰的核工業情結
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9月29日消息,9月27日,手機收到這樣一則網上新聞: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國家二機部部長、河南省委原第一書記、“兩彈一艇”元勛劉杰同志于9月23日在深圳市人民醫院逝世,享年104歲。
本文圖片 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
思緒順著搭乘的京廣鐵路上的列車,漂到了鐵路沿線的湖南郴州,今年5月,記者在七一一礦?愛國主義紀念廣場前,見到了老人在紀念石上的題字——“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
因新中國第一塊鈾礦石,劉杰結緣中國核事業,核成為他一生最深刻的烙印。
作為“兩彈一艇”功臣、中國核工業奠基人之一,劉杰經歷了中央決策、爭取蘇援、蘇援中斷、完全徹底自力更生等幾個階段,圓滿實現了原子彈、氫彈研制試驗成功和核潛艇動力裝置初步設計,建成了國內核燃料循環工業體系,為我國核工業創建和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開業之石”開啟的人生新征程
鈾是制造原子彈的核心材料,有沒有鈾資源,決定著我國能不能自力更生地發展核工業。
1954年,地質部的一支地質隊伍在綜合找礦中,在廣西發現了鈾礦床。1954年秋,時任地質部常務副部長的劉杰和李四光先生、錢三強先生三人,帶著產自廣西的鈾礦石標本,向毛主席、周總理匯報。
劉杰手持蓋革計數器進行探測,放射性物質使儀器發出響聲,這證明中國地下埋藏有鈾礦。
其間毛主席問劉杰,“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劉杰回答:“據專家們初步考察,我國南方包括廣東、湖南、江西等地,有可能找到有工業價值的鈾礦床?!泵飨吲d地說:“很有希望,要找,一定會發現大量鈾礦。我們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我們國家也要發展原子能!”
匯報結束時,毛主席拉著劉杰的手說,“這是決定命運的事,要好好干!”
這塊“開業之石”將劉杰帶進了核工業,也讓我國核工業正式起步。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作出了創建中國核工業的戰略決策。
這是一塊毛主席等中央領導觀看過的鈾礦石標本,是新中國成立后由我國科技工作者首次發現和采集的鈾礦石標本。
多年后,劉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發現第一塊鈾礦石時自己想得還沒那么周全,當時自己對核武器、核事業并不了解,包括科學家們雖然有科技知識和成果,但對核工業怎樣發展也都沒有經驗。但當時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國有沒有原子彈,決定著在世界上的地位。大家有責任創造一切條件研制成功,來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要發展核工業,必須要找到鈾礦。按照毛主席指示,劉杰和核地質人開始了尋找更多礦山的發現之旅。
地處湖南郴州的金銀寨,傳說中藏有無數金銀的山峰。1956年,核地質系統的一架搭載了精密探測儀器的飛機掠過金銀寨上空時發現異常,機上人員扔下石灰包,用于標識山峰潛在的寶貝——鈾礦。
1958年,鄧小平同志批準建設“核工業第一批廠礦”的七一一礦,自此拉開了新中國天然鈾生產的大幕。
但開發鈾礦,是中國人過去沒有干過的事業,應用的是新技術,碰到的是新問題。設備不足,人才不足,建設者們只有依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
建礦最早、當時出產鈾礦井鈾礦石最多的七一一礦,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包括長眠于此的74位找鈾采鈾捐軀的勇士。
鈾礦石。 資料圖
原七一一礦副礦長梁啟昌曾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時表示,七一一礦地質環境特殊,離地表100至150米深的主礦帶130米中段和80米中段掘出熱水,水溫55攝氏度。氣溫40多度,井巷熱氣灼人,加上有些地方通風條件不太好,人在那兒站一會兒就會腳燙得發紅、衣褲被汗浸透,何況還要出力干活!
“在許多工作面上,前面工人在打鉆、運礦,后邊就會安排一人手拿涼水管往前面的人身上噴澆涼水降溫。井下百米、千米的巷道和采礦場就是這樣采掘出來的。”梁啟昌回憶,一個班下來體溫比常人要高兩度,睡一晚上起來才恢復正常。
2018年4月30日,在七一一礦?愛國主義紀念廣場紀念石落成,劉杰親筆題字“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
向總理匯報首顆原子彈爆炸喜訊
為抓緊開創我國核事業,1955年5月,中央決定調劉杰任國務院第三辦公室副主任,負責組織原子能事業的籌建工作。
1956年11月,全國人大通過決議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作為國務院對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歸口管理部門,首任部長為宋任窮,劉杰、劉偉、錢三強等為副部長。1960年9月,劉杰被任命為二機部部長。
上任沒多久,我國核事業就遇到了蘇聯停止援助的困難。這也是在二機部工作期間劉杰最難忘、壓力最大的時期。
“我有一種信念,就是相信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一定能做出成就。我看到大家身上有一種精神,就是高度的愛國心和報國心。大家這種必勝的信心、決心、恒心和踏實的工作作風,讓我堅信我們一定會成功。”劉杰說,基于此,二機部向黨中央立下了軍令狀——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實現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兩年規劃”全面記載了1963、1964這兩年研制原子彈要做的各項工作目標和計劃安排,其中包括:項目名稱、數量、進度、責任單位、保障條件等等,非常具體,環環相扣,周到細致。如何使其由紙面規劃變為現實呢?
1963年至1967年,在劉杰身邊工作4年多的秘書、原二機部辦公廳主任李鷹翔記得,當時劉杰經常念叨“地礦、二、四、六、五、八、九”這幾個詞,實際就是要制成原子彈的八大環節。
地質、礦山不用解釋,“二”指的是二氧化鈾,“四”指的是四氟化鈾,“六”指的是六氟化鈾,“五”指的是高濃鈾-235,“八”指的是核部件(代號8022),“九”指的是核裝置(九所和221廠研制)。
1963年下半年,核燃料前端,即地礦和二四六已經基本不成問題,問題的重點在如何拿到濃縮鈾和核部件,以及爆轟試驗如何得到足夠的中子。1963年8月、1964年3月,半年內劉杰連續兩次深入蘭州鈾濃縮廠、酒泉原子能聯合企業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檢查指導工作,并與基層領導和科技人員一起討論科研生產問題,當機立斷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決策。
李鷹翔說,在開展原子彈結構部件和主炸藥工藝研究中,最初都是多路探索,可到了準備試驗階段,不能各顯其能,必須當機立斷做出一種選擇。
“作為一個部門的頂層領導,必須運籌帷幄,掌握全局,在關鍵時刻拿定主意?!痹诶铤椣杩磥恚瑒⒔艿膸状沃卮鬀Q策都是適時而正確,既爭取了時間,又保證了核試驗成功。
1964年,原子能首次核試驗時,現場總指揮是張愛萍,劉杰在北京負責前后方與中央的聯絡。
“試驗的當天,我在二機部的辦公室里,守候在電話機旁,周總理在他的辦公室,密切關注著這次試驗。爆炸時間到了,我在電話里聽到張愛萍同志說原子彈響了,還聽到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參試人員的歡呼聲。”劉杰立即向總理報告了這一喜訊,“總理收到喜訊后立即向毛主席報告,毛主席要求我們搞清楚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查清楚。我們核實后再次向總理進行了報告。”
后來,美國廣播了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當晚周總理才在人民大會堂宣布了這一震撼世界的喜訊。
“事實證明,發展核工業的確是提高我們國家國際威望和影響力的事。”劉杰生前曾表示,自己很有幸,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和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見證了新中國大國地位的確定。
有人情味的管理者
2009年1月10日,劉杰被授予我國管理科學領域的全國性權威獎項——管理科學特殊貢獻獎。
記者問,作為一位管理者,您覺得最核心的管理價值觀應該是什么?
劉杰將回答凝練為兩個字——信任。
“二機部成立的時候,從領導、科學家到技術工人等,大家從四面八方來到二機部,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和愿望,那就是研制原子彈。我信任大家能齊心協力完成這項任務和工作。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的成功研制,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貢獻,如果說我出了一份力的話,那就是做了一點管理工作,我的管理核心就是對大家的信任?!眲⒔苷f,作為領導,一個管理者,自己的本事是有限的。但是大家在一起的力量是無限的。有的時候,領導的有些話聽起來是空話,一旦跟群眾結合起來就不再是一句空話。所以必須相信群眾。“我們國家核事業從無到有,一步步,讓我看到了群眾身上的力量?!?/p>
在李鷹翔眼中,劉杰身居高位,但生活簡樸,清正廉潔,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關心干部,聯系群眾。
為解決干部群眾住房問題,上世紀60年代初經濟困難時期,劉杰批準在三里河蓋兩排樓房,為此還承受了不公正批評,做了兩次檢討。
“他熱愛知識分子。逢年過節往往要我陪他到一些科技專家家里進行家訪,像朋友那樣噓寒問暖、促膝談心。他特別尊重王淦昌、楊承宗等老科學家,直到老年,他已離開核工業多年,還與他們保持著往來,情深誼厚。”李鷹翔說,王淦昌臨終前一個多月,劉杰前去北京醫院探望他時,稱贊王淦昌為我國核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王淦昌卻謙虛地說自己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劉杰才是全局性的貢獻。“兩位老人緊密握手,互相勉勵著對方,此種情景實在令人感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