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09-30 08:08:09
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28日電題:天山腳下,那個遲到半個世紀的軍禮
新華社記者于曉泉
一張斑駁褪色的舊照前,年過八旬的潘世勇靜靜地望著其中的自己,久久不語。
56年過去,照片中英姿颯爽的青年軍官青絲變華發,如今已入耄耋之年。
1962年,包括翻譯潘世勇在內的11名邊防官兵,牽著3峰駱駝,背著一口大鍋,扛著兩把鐵鍬及一些簡單的行李,來到天山山脈的卡拉喬克山下安營扎寨,設立了早期的阿拉馬力邊防站。
曾經的第三代營房,如今已被改造成連隊榮譽室,成為官兵傳統教育基地。撫摸著風雪侵蝕數十年的一磚一瓦,往昔漸漸在潘世勇眼前清晰。
“那時候,苦啊。”潘世勇回憶,官兵們沒有吃的就挖野菜充饑,沒有房子住就挖地窩子御寒,硬是在荒山野嶺自己動手建起了家園。
“三峰駱駝一口鍋,兩把鐵鍬住地窩”的艱苦創業精神,多年來,已經成為阿拉馬力邊防連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
1963年,伊犁軍區宣傳干事李之金來連隊蹲點。看到守邊官兵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爬冰臥雪、風餐露宿,卻樂觀向上、無怨無悔、置個人生死于不顧的精神,他深受感動。
潘世勇給戰士們講歌曲《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創作故事。新華社記者于曉泉 攝
“他把我們的言行用最樸實的語言記錄了下來,形成了《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這首歌的歌詞,后來譜了曲,很快就流傳整個伊犁河谷。”潘世勇對連隊現任指導員任治華說。
1964年全軍文藝匯演,《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唱響北京,傳遍祖國大江南北。
“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艱苦哪安家……”半個多世紀過去,每當再唱起這首熟悉的歌曲,潘世勇仍激動難抑。
1968年,潘世勇調至上級單位工作。這一走,就是50年。
離開白手起家建立的連隊,離開朝夕相處的戰友,潘世勇舍不得。
“一匹馬馱著簡單的行李,幾個戰友送了又送,不愿分開。”望著通往連隊的硬化公路,潘世勇依稀記得當年泥濘坎坷、雜草叢生的土道上難舍難離的戰友情。
望著56年前舊照中的自己(后排右二),潘世勇久久不語。 新華社記者于曉泉 攝
轉業到地方工作直至退休,多年來,回連隊看看一直是潘世勇未了的心愿,多次計劃卻始終未能成行。
“年紀越大,思念連隊的心就越重。”今年中秋,潘世勇在女兒、孫子的陪伴下,終于夙愿得償,回到了闊別半個世紀的連隊。
看到連隊現代化的科技管邊控邊手段,潘世勇欣慰不已:“邊防交給你們,我放心了。”
臨別,站在連隊第五代營房門前,潘世勇凝望著“阿拉馬力”4個字,喃喃道,這輩子可能很難再來了。
“我再給戰士們敬個軍禮吧。”老兵努力挺直身軀,緩緩抬起右手,向著年輕的戰友,敬了一個遲到半個世紀的軍禮。
臨別,潘世勇向戰士又敬了一個軍禮。 新華社記者于曉泉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