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10-04 17:51:10
新華社上海10月4日電(記者程思琪)在你看來,婚姻應該是什么模樣?有人說,婚姻是曲,時而平靜時而明快。有人說,婚姻是茶,平平淡淡卻韻味十足。
而在“上海婚照”策展人郭金榮看來,一張充滿回憶的結婚照就是婚姻的模樣。
婚照,是人生婚姻中最具儀式感的記憶,也是時代流行文化的載體。近期,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內舉辦的“圖遇時代·上海改革開放40年——2018上海國際攝影節”展覽的 “上海婚照”展區內,40幅拍攝于近四十年間的上海婚照見證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幾代人的“幸福瞬間”。
展廳內的一幅新舊婚照對比圖引起了觀眾們的注意,作品中左邊的照片是一對新人于1980年拍攝的婚照,右邊是這對夫婦于今年以同樣角度、同款風格拍攝的一張婚照。對比之下,雖然曾經的“新人”容顏漸老,但幸福依舊。
看著照片中的自己和妻子,曾經的“新郎”徐子良感慨良多。據他回憶,當時還是知青的自己與新婚妻子回到上海探親,偶然看到上海王開照相館櫥窗內掛著一張婚照。“當時我們就決定也要拍一套這樣的婚照。”
“1978年以前,人們的婚照主要還是以穿軍裝、中山裝為主,即使到改革開放初期,西式的婚紗照也是很稀罕的。”曾經的上海攝影業行業協會負責人羅蓮珠說,那時候婚照基本都是套用標準化的模板和尺寸,“婚照的樣式選擇非常有限。”
當時,照相館一直沿用的單色和中式服裝標配的婚照已滿足不了大批適齡青年的需求。而王開照相館新款婚照的面世為眾多青年提供了新的選擇,引領了當時上海婚紗攝影的時尚。那段時間,王開照相館的婚照拍攝量屢創新高,最多一天拍攝量高達284對(包含2家分店),成為當時上海照相館單日婚照的最高紀錄。
改革開放加快了國內攝影技術的進步,彩色攝影的普及和更多專業攝影器材的引入都為婚照攝影提供了更多可能。婚照不再局限于模板式的標準服務,而是更多聚焦那個時代獨有的“婚戀”特征。
20世紀80年代,從上海黃浦公園到黃浦江邊的一道防汛墻,是當時上海青年男女互訴衷腸的地方。“那時候每天晚飯后總會有很多年輕人聚在那里談戀愛,慢慢就有了外灘‘情人墻’的稱號。”原人民照相館藝術總監殷孟珍回憶道。
殷孟珍記得自己有一天經過外灘“情人墻”,被一對對情侶談戀愛的情景所觸動,由此以“情人墻”為主題創作了《情投意合》這幅婚照作品。“當這張作品在人民照相館的櫥窗掛出來后,許多新人都說要拍張一模一樣的,也許這張照片照出了那個年代青年人的‘愛情記憶’吧。”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婚照攝影中早期的黑白膠片風格已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彩色膠片及后來的數字化攝影;拍攝地點也從照相館影棚內轉到戶外大自然的實景拍攝,這一系列的技術變革讓人們有了更多婚照拍攝的選擇。
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31歲的朱良成聽說這次“上海婚照”展覽現場有免費婚照拍攝活動,便帶著新婚妻子前來現場拍攝了一張婚照。“十月份我們就要舉辦婚禮,這次能夠有幸請攝影名師為我們拍攝婚照,就是對我們最好的祝福。”
據朱良成介紹,早在今年4月他們就已在杭州拍過一套婚紗照。“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婚照拍攝一般都包含外景拍攝、室內拍攝,服飾選擇上也是中式、西式、日常服都有。相比我們父輩那一代,婚照風格的選擇多多了。”
如今,婚照不僅是一種儀式感的婚姻記錄,它更包含了當下年輕人對婚姻的態度與對未來生活的期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中式禮服甚至日常搭配作為婚照拍攝的主要服飾,而不是只局限于西式婚紗。”朱良成說。
婚照,是每一個家庭的美好見證,也是每一個時代的潮流縮影。在朱良成看來,“雖然技術不斷進步、拍攝手法也越來越多元化,但是這些婚照都有著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幸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