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12-12 17:33:12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戰爭
是人類善與惡最集中的一張合影
除了仇恨
戰爭中還有另一種人性寫照
今天
我們要告訴你一個故事
這是一個關于人性善良的傳奇
中島幼八思念中國
00:49
他叫中島幼八 一口流利的東北話
卻是個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他一生擁有7個父母 6個名字
中島幼八
來福
陳慶和
李成林
趙成林
中島思華
一個名字 就是一段人生
他說
在他身上流的是日本人的血
長的是中國人的肉
1.
出生于二戰期間的中島幼八
幼年隨父母作為“日本開拓團”成員
來到中國東北
中島幼八和姐姐三子
日本戰敗后 他在瀕死邊緣被中國農民搭救
被養母和三任養父接力撫養
在中國農村作為“來福”長大
中島幼八(右一)與養母孫振琴、第三任養父趙樹森
第一任養父陳玉貴 中島幼八畫
養母是個不識字的接生婆
養母孫振琴和第二任養父李希文
在她的觀念里 見死不救就是罪過
在最深的苦難里
中國百姓播種了最深的善良
也在被戰火盡毀的土地上
播種良知與和平
紀錄片《何有此生》劇照
2.
“來福”漸漸長大
侵略者后代的烙印成了少年最深的心事
中島幼八 14歲
在矛盾中 他一次次拒絕了生母回國的召喚
中國紅十字總會給生母的回函
后來 中國老師告訴他
日本老百姓也是侵略戰爭的受害者
回到日本可以為日中友好做貢獻
少年的心結才逐漸打開
2015年8月 中島幼八和他的小學老師梁志杰在中國再次相見
然而 時局弄人
16歲的他無暇和養母告別
就匆匆登上了遺孤回國的最后一班船
這艘船 正是15年前載著他們一家四口
來到中國的白山丸號
船漸行漸遠 他第一次感受到遠離故鄉的滋味
白山丸號
3.
下了船 語言不通的生母緊拉著他的手
再也沒放
中島幼八和生母中島清江(右一)
直到她臨終之際 仍被丟棄兒子的愧疚折磨
而養母 一生都無法走出兒子真正離去的痛苦
養母的信
一邊是生身祖國 一邊是情感故鄉
兩個國家就像他的兩個母親
用母愛和淚水拉扯他度過了一生
“想回中國”
他說 小時候是“來福”想努力做回中島幼八
而現在 76歲的他
卻越來越想念當“來福”的日子
他吃著自制的東北大蔥三明治
掏養老金辦日本遺孤個人足跡展
為了布展 甚至大費周折地
從中國運回大豆高粱和玉米棒子
他用15年回到了日本
卻用了余后的60年“回”中國
他懷念的
是大洋彼岸的心靈故鄉
紀錄片《何有此生》劇照
4.
中島幼八一生致力于日中友好事業
用自己的方式感恩報答中國
戰后70周年之際
他用日中兩國文字寫下自傳《何有此生》
寫盡了他的中國父母鄉親 老師同學
寫出了困難歲月里
中國百姓的無私善良
他帶著書
從日本一路坐飛機 汽車 拖拉機
穿過童年放牛的山坡和玉米地
穿過一生的回憶
終于回到了養父母的墳前
被戰爭碾過的生命
卻帶著為歷史負重發聲的使命感
他說 這本書是他最大的遺產
紀錄片《何有此生》劇照
2015年8月 東京民眾走上街頭
抗議可能將日本重新引上戰爭之路的安保法案
中島幼八也在其中
超越時空和國界的 是人類心中對和平的向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四千多日本孤兒遺留在中國
收養他們的中國養父母超過一萬人
尤以受戰爭侵害最深的東北最多
他們說 日本是祖國 而中國是故鄉
5.
12月13日
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今年
也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
我們銘記歷史 不為仇恨
而是為了看清每個被戰爭碾過的生命
每個生命 都有無限的人生可能
今天
向大家重磅推薦這部感人至深的紀錄片
《何有此生》
這是一個超越仇恨追求和平的故事
拍攝歷時三年 跨越兩國多地
講述了中島幼八返回血脈故鄉
和心靈故鄉的生命旅程
這個嘮東北嗑 唱中國歌
做暗黑料理 技能滿滿的男主角
承包了全片的笑點淚點和萌點
一個經歷了如此多磨難和不幸的人
卻擁有中國農民般的樂觀樸實與堅韌
何有此生?
因為侵略戰爭 他流落他鄉 九死一生
何有此生?
因為一念善心 他活了下來 長大成人
何有此生?
因為善良的播種 他一生報恩 追求和平
對一個因侵略戰爭家破人亡
卻被對戰國搭救的小生命來說
讓人們知道這段歷史
已經成了他人生的使命
不忘戰爭 那是為歷史負重前行
▲完整版催淚紀錄片
超越仇恨 銘記歷史
出品人:孫志平
總監制:胡曉夢
策劃:朱玉
監制:李杰
記者:王冰笛、朱玉、周錦銘、丹正多杰、楊銘山、楊鈞、鄧敏、馬崢、何山、王凱、馬知遙
特別鳴謝:鳳凰衛視《冷暖人生》節目組
新華社音視頻部
新華社亞太總分社
聯合出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