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2018-12-18 07:39:12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今天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40周年的日子。“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改變了整個世界。因此全球媒體也和中國人一樣關注這個日子。從農民可以出售多余農產品、第一個經濟特區的建立、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開業,到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習近平提出“中國夢”——外媒細數著改革開放40年里的關鍵詞,列舉著8億人口脫貧、“4大件變成40大件”、農村孩子成長為華爾街精英的中國奇跡,同時也期待著從今天人民大會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盛大慶典上聽到中國下一步改革的明確方向。德國學者夫羅里揚·盧佩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目前處于經濟轉型期,會遇到一些波動,“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改革下一階段將更精彩,更值得期待”。
中國夢,中國奇跡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7日報道稱,上世紀70年代,在農村長大的高志凱,很少看見汽車,他和小伙伴們常常沿著泥濘的道路追趕這些稀罕物。而今,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制造國。這位鄧小平的前翻譯說:“我當時哪里能預料到,一個普通中國家庭會擁有一輛汽車。我也沒能預料到,中國將成為一個主要的汽車制造國,會制造出比美國還要多的汽車,這完全超乎我最大的想象。”
美國彭博新聞社17日報道稱,胡祖六是中國在“文革”后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批受益者。他先后就讀于清華大學和哈佛大學,畢業后就職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高盛集團,現為一家私募公司創始人。他回憶當年說:“那時我們面前第一次有了清晰的道路。動蕩終于遠去,新時代到來了。”改革開放40年,胡和成千上萬人離開鄉村,在城市創業和務工,助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場革命加快了歷史上最快的財富積累,使8億人口脫貧。
英國廣播公司稱,“4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表和收音機,俗稱“三轉一響”與時俱進,堪稱中國40年巨變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制造業不斷發展,經濟產出連年增長,眼下,中國人的“4大件”或許應該叫作“40大件”才更為合適。除了智能化、高檔化的消費品,海外留學、出國旅游、國外置業、投資等,都已經成為中產人家的向往。
“40年前的12月18日,中國開啟從貧困國家向經濟超級強國的轉變進程”。CNN16日稱,改革開放帶來如此巨變,影響如此深遠,以至于很容易忘記40年的時間中國到底走了多遠。對比一下可管窺一二。1978年,成千上萬中國人長期營養不良,經濟走到崩潰邊緣,當時中國的GDP只有1500億美元,40年后這個數字已經超過12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今日之中國,財富占世界的10%,僅在過去20年,中國的人均財富翻了4倍。
新時代,更精彩
韓國《朝鮮日報》17日稱,在迎接改革開放40周年的日子里,中共中央領導人18日將宣布大規模市場開放計劃,可能包括擴大外國投資者權利、加強外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擴大服務領域開放等。
彭博社17日稱,鄧小平希望其市場化改革讓中國富起來,習近平則希望將中國變成一個政治和科技強國。改革開放使中國具有了強大的力量,下一步舉措將決定其經濟未來。歷史上,東亞只有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韓國和新加坡這幾個經濟體成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內地要想加入這個隊伍,需要在與美國打貿易戰的同時,進行市場轉型,為金融領域注入更多競爭力,并且不斷升級技術,加強企業治理。而中國最終能否成功,取決于私營部門,今天,中國私營部門占全國產出的60%、科技創新的70%以及新就業的90%。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報道稱,鄧小平為改革開放中的意識形態辯論設立了邊界,他強調經濟發展,也堅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習近平領導的中國則不斷強調憲法和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并更加注重強化私營經濟。中國新一屆政府也努力打擊腐敗,反腐具有必要性,它減少了民眾的不滿。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唐任伍對新加坡《聯合早報》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百姓感受最深的是民生改善,另一個令人拍手稱快的是反腐,“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反腐力度之大,抓的大老虎、拍的蒼蠅之多,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聯合早報》17日發文稱,中紀委下月將召開會議,預計將對中國新階段反腐工作做細化部署。
俄羅斯“真實新聞”網近日發表題為“改革開放讓中國朝著‘中國夢’前進”的文章稱,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從一個貧困動蕩的國家達到了5000年歷史發展的最高峰。現在中共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40年經驗表明,中國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成功的。中國將繼續向自己夢想的目標前進。
“貿易戰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際的一次壓力測試”,德國《經濟新聞報》17日認為,改革開放40年,中國已經崛起為一個高科技國家。中國從全球最大的窮困人口國家躍升為世界上中產階級人口最多的國家。美國發起的貿易戰是對中國的一次壓力測試。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可阻擋,未來的適應能力將更強。
用繼續改革開放回應國際關切
接下來中國會不會減小改革開放的力度?美國《國家利益》雜志文章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中國很可能在接下來一年內加大改革步伐。不過,國際上對中國改革的疑慮也始終存在。《西日本新聞》近日報道稱,這個月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初被指定為經濟特區的深圳曾經是逃亡香港的人們聚居的貧窮村落,如今已成為聚集IT企業的中國硅谷,吸引了來自全國的年輕人,但這里也存在著較大的收入差距。
英國《金融時報》17日稱,中國改革開放40年后,對于大多數城市居民來說,肉類從平時很少吃的珍貴食材變成了每日標配。與40年前相比,中國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與體重都有顯著增加。但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大大降低了家庭規模,如今的年輕人必須承擔起人口迅速老齡化的重擔,但中國的全面二孩政策能平衡人口發展和應對老齡化挑戰嗎?
“中國40年改革開放:從合作伙伴到競爭對手?”德國電視一臺17日則指出,改革開放使曾經孤立的中國與世界交織在一起。雙方都從中受益:例如,作為德國汽車行業的銷售市場,今天的中國至關重要。但西方所希望的“民主化”并沒有實現,中國成為西方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對手。《日本經濟新聞》稱,中國改革開放過去40年了,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社會,帶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和中國相處,一個是期待,一個是擔心。國際社會期待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但伴隨經濟增長而不斷擴大國力的中國,積極參加國際管理秩序的改革,顯示出影響和領導世界的意向。
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楊雪冬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改革開放是一種國家戰略,它是中國唯一和必然的選擇。一方面,國內現在面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革和開放,繼續發展,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這也是我們回應國際關切的一種姿態,表明中國的立場,我們會繼續融入世界,而不是與之分離。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學者樊鵬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過去40年的政治進步和人權保護,從計劃經濟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有活力的多元化社會,這些都是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們的民族復興目標和我們想建設的理想社會,還遠遠沒有實現,因此需要繼續改革開放。“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后還會有很多新的風險挑戰,還需要用改革開放去回應它們。
【環球時報駐日本、德國、新加坡特約記者 藍雅歌 青木 辛斌 柳玉鵬 環球時報記者 譚福榕 蘇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