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19-02-08 18:21:02
中國文化的魅力不僅在于深度,更在于它的廣度。它沒有僅存在少數精英的思想里,而普及到了鄉間田舍、販夫走卒。當一個地道的中國農民準備好了過年的物品,洗凈了帶著泥土的手,把一副春聯恭恭敬敬地捧回家,貼在自己的家門前時,中國文化在此時,才顯現出了驚人的能量。
不是每個中國百姓都熟讀經典,但每個中國人,都會在春節里,進行一次民族文化的莊重考試。有多少垂髫小兒,坐在父母膝頭,指著春聯上的漢字,完成了童年的啟蒙?到今天,我們也不知道,在數以千計的新年中,有多少這樣紅色的喜悅,裝點在了中國的城鎮和鄉村?
歷史和文化,就這樣被一撇一捺地書寫著。傾倒在硯臺中的年份,就這樣被磨得既短,又長。
中國人的胃,是最戀家的。他們一輩子,也忘不了家里飯菜的香甜滋味。
曾幾何時,中國人過年是以吃喝為主要內容的。在食物匱乏的年代,豐盛的餐桌,是人們的最高理想。因此,在中國,添置年貨是人們迎接農歷新年的一種形式。各家各戶通過采購各類商品,滿足家人自用和接待訪客的需要,同時表達“年年有余”“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肉票、魚票、油券、雞蛋供應券,甚至還有花生票……各種各樣的春節專用票券是過去物資緊缺時期特有的產物,幾乎所有的年貨商品都嚴格憑證、憑票定量供應。
北京百貨大樓,被稱為新中國第一店。1978年春節前,它第一次設立年貨攤點,還破天荒地懸掛起了巨幅春聯,開始出售多年未見到的旗袍。所有人都感覺到,中國的春天,要來了。
年貨是時代的符號。澳洲車厘子、新西蘭長壽魚、美國堅果、法國葡萄酒……春節購物單正變得更加國際化,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記錄著日益富足的生活。
除了年夜飯,看春晚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成為了大多數中國人年三十兒的年俗。從1983年開始,春晚已經陪伴觀眾走過一個又一個除夕之夜。
如今,中國的歲末年首,又增加了這樣的新景象。
這種具有中國特點的慶賀形式,因為時代的演進以及科技的進步,在人人繁忙的現代社會,有了新的載體。
推開了年的大門,人們就一步踏進了春天,土地立即變得熱乎乎的。
中國人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年,是對前一年的總結,又是新一年的開端,帶著春的希望。
來源:新華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