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9-03-05 14:08:03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民生圓桌)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代表委員認為,要根據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新變化,深化醫療衛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好群眾看病就醫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代表委員認為,要根據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新變化,深化醫療衛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醫療資源優化配置,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需求變化,健康中國戰略體現新的健康理念
跑步健身成為時尚,90后開始養生……這些現象反映了人們健康需求的新變化。
“以前農業社會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是體力勞動。現在很多人都在辦公室里坐一天,體力活動少了,生活方式改變了。”武漢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代表說,加上老齡化程度加深,疾病譜轉換,導致慢性病增多。人們意識到,健康風險因素廣泛存在于生活各方面,生了病才去治病,不如在不生病的時候就防病。
毛宗福代表認為,健康中國戰略正體現了這種新的健康理念,超越了傳統的疾病防治范疇,強調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將健康作為制定實施各項公共政策的重要考量,力求將各種健康危害因素降到最低。
作為眼科醫生,希瑪眼科醫療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林順潮代表對人們“不得病”“治未病”的新需求有很深的感受。“以近視為例,我國農村近視率較低,而城市近視率高,這與人們的用眼習慣有關。很多人意識到,平時預防勝于治療,并開始改變習慣。”
“三醫”聯動, 推動醫療資源優化配置
“順應人們新的健康需求,必須進行醫療衛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毛宗福代表說,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進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建立和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分級診療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醫療保障制度等五項制度,推動醫療資源優化配置,解決看病就醫問題。
目前,各地積極推進醫聯體建設,在公立醫院取消以藥養醫。遼寧省撫順市副市長臧紅委員介紹,撫順市在城市組建9個醫聯體,以縣醫院為龍頭組建7個縣域醫共體。兩年多來,形成“兩下三升”新格局,即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常見病和慢性病患者下沉,基層醫療服務量提升、基層醫療質量提升、基層醫療資源利用率提升。
“但是‘三醫’聯動尚未形成合力,大多數居民仍然選擇到上級醫院就診,醫聯體建設聯體不聯心,醫護人員激勵機制不完善。這些因素影響著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進度,也使得大多數的醫聯體還屬于松散型。”臧紅委員說。
去年,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毛宗福代表說,各地仍在進行配套改革,一方面需要完善藥品零差率后續補償措施;另一方面需要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加快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不管是醫聯體建設還是取消藥品加成改革,‘三醫’必須聯動改革,就像三個齒輪必須咬合,才能一起轉起來。”
林順潮代表認為,醫療衛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借鑒香港“兩條腿走路”的模式。“有經濟能力的居民自己掏腰包或購買商業保險,根據需要選擇指定的醫生和醫院,同時政府對低收費的公立醫院進行補貼。”林順潮代表說,“將選擇權交給患者,一是讓患者有更多選擇,有助患者分流;二是減輕公立醫療體系負擔;三是有助于釋放公立醫院資源,減少政府補貼;四是扶持民營醫院發展;還有一點是引入良性競爭,提升整體醫療水平。”
夯實基礎,建設防治結合的基層醫療體系
“醫學本身的初衷就是以健康為中心,醫生的工作往往是‘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毛宗福代表說,這些“安慰”“幫助”的工作大部分都在基層醫療機構,部分需要治療的才應該去大醫院。減少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健康風險,讓人們少得病、不生病,要靠防治結合的基層醫療機構。
目前,大部分基層醫療機構還在學大醫院收患者、治患者、做手術,防治結合服務做得較少。
毛宗福代表分析,全科人才缺乏、能力不足是首要原因。目前全國注冊執業的全科醫生不到30萬人,讓他們留在基層醫療機構,還需要完善的激勵機制。其次是百姓對基層醫療機構存在誤解,認為能治病才能保住健康,實際上基層醫療機構承擔的功能和大醫院是不同的,病前預防、病后康復在基層醫療機構。最后,還有體制機制障礙,基層醫療機構在防治結合方面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和大醫院一樣,基層醫療機構維持發展的資金主要來源是醫保,靠治病來得到收入。基層醫療機構開展防治結合服務的基本公共衛生資金,應該和醫保資金打通考核,只有整合“防病”與“治病”的經費,才能讓基層醫療機構有動力做好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
“如今,老年慢性病、孕產婦、兒童就醫人群等日益增多,給大醫院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致公黨湖北省委會副主委、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主任章曉聯委員表示,大醫院處于就醫“塔尖”,應該專注于服務疑難危重患者,而現實中80%的患者都涌到大醫院,基層醫療資源往往被閑置。
章曉聯委員認為,發揮基層作用,做實做細以全科醫生為主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是關鍵。家庭醫生提供防治結合服務,可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患者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
章曉聯委員建議,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各方面認識、理解家庭醫生,健全家庭醫生激勵機制。同時,加強衛生服務信息化建設,完善信息平臺的預約門診、健康咨詢、分診、轉診及團隊考核等功能,著力打造遠程醫療平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