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9-05-10 17:21:05
魯迅名言檢索火了,求真只是第一步
“學醫救不了中國人。”
“我實在沒有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認為哪一句是魯迅說過的話?事實上,第一句是偽托魯迅之名的假名言,第二句看似無關的話語反倒是魯迅的原話。近日,被網友戲稱“魯迅語錄搜索引擎”的魯迅博物館資料查詢在線檢索系統火了,該系統甚至因為網友的集中訪問而數次崩潰。魯迅語句一鍵查詢、在線核對,讓假名言無處遁形。有人說:以后再要造魯迅的謠,可沒那么容易了。
不少網友呼吁:李白、杜甫、莫言、馬云也需要“名言打假”。的確,一段時間以來,網絡成了虛假名言的“重災區”,從古圣先賢到成功人士,從文學巨匠到知名學者,不少名人為編造的詞句背了黑鍋。假日記、假語錄、假書單濫竽充數,通過搜索引擎、社交平臺,一時涌現出來,有的火爆一時,不少大V、明星也不辨真假,成為假名言的“搬運工”。這一現象既侵犯了當事者的著作權、署名權,也擾亂了網絡環境、誤導了廣大群眾。
假名言也分“低配版”和“高仿版”。諸如“晚睡的人沒對象”“人只要有錢,煩惱就會減掉90%以上”等所謂魯迅名言,用詞、風格與魯迅相去甚遠,一望便知真假。惡搞也好,調侃也罷,多是網民炮制的段子,借助反差抓人眼球,這些網言網語本身也是網絡亞文化的呈現。至于那些偽造的張愛玲愛情語錄、喬布斯成功名言,有的真有幾分形似,有的甚至不無道理,之所以不用自己之名卻假借他人之名,無非是拉大旗作虎皮,蹭名人的熱度擴大傳播力,這種假名言的欺騙性、危害性更強。但無論是哪一種,“借蔓揚名”、吸引流量乃至獲得利益,是名言編造者的共同動機。
從名言警句的需求側看,假格言之所以有市場,一方面說明人們對優質文化內容的強烈渴望,另一方面也說明部分讀者缺乏判斷力。正所謂我所看的都是我愿意看到的,假名言之所以被一些人視如珍寶,正是因為契合了他們當下的某種處境和心態。那些成功學雞湯,迎合了不少人飛黃騰達的幻想;那些偏執的社會批評,罵出了一些人心中的憤懣情緒。心中深以為然,再有了名人“加持”,點擊轉發、日常使用也就自然而然。其實,無論是講話時刻意使用各種名言裝點門面、代替論證,還是寫作時輕信各種二手材料,在生活工作中不假思索地人云亦云,歸根結底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維的“懶惰癥”。
在古代,大量假托孔子、曾子之名的偽書應時而生,古人通過校勘、目錄等小學工夫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而現代,利用檢索系統的火眼金睛,假名言很容易就能識破;通過法律手段,一些惡意捏造他人言論者必將遭到法律的制裁。但破解假名言現象,并不單單是一個技術問題、管理問題,更是全民樹立“打假”意識的觀念問題。網絡的自我凈化非一日之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個人如何甄別魚龍混雜的名言警句,如何看待真假不一的網絡信息。
就信息而言,真實準確是深刻辯證的基本前提。“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才不會被假名言牽著鼻子走。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說話寫作要句句有出處、時時勤核對,但不盲從、不迷信是基本的生活態度。就名言警句而言,它作為實踐的總結、歷史的積淀,對我們為人處事、立言行文有重要作用。除了名言真假,言語本身的思想更值得關注。如果對名言對錯缺乏反思,對名言產生的語境一無所知,把格言當作放之四海皆準的律令,就容易誤入歧途。
魯迅曾說,名人的話并不都是名言;許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所以,與其背幾句格言,不如潛心原著,透視作者的所思所想,尋找經典與當下的連接;不如投入生活,在實踐中收獲成長,在挫折中尋找經驗,我們或許能從中得到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