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9-05-24 14:33:05
2019年4月的一個清晨,津巴布韋馬納普斯國家公園,多云。確認氣流適合飛行后,中國志愿者張廣瑞與資深飛行員胡英健一起,駕車來到公園內的一個小型機場,將動力三角翼推出機庫,開始為飛行做準備。
馬納普斯國家公園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自然遺產,生活著大象、獅子、羚羊、河馬、鱷魚、鬣狗、非洲野狗等350多種動物,面積達2196平方公里,也是盜獵分子的垂涎之地。
從空中拍攝的贊比西河兩岸。贊比西河的北岸位于贊比亞,山巒密布;南岸則是津巴布韋的馬納普斯國家公園,因其沖積平原的地理特點和豐富的動物種群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在津巴布韋馬納普斯國家公園拍攝的高角羚。在津巴布韋生活著十幾種羚羊,其中高角羚是該國最常見的羚羊。
津巴布韋一度被譽為非洲國家中保護野生動物的典范。但近年來,該國經濟下滑,政府在野保投入上力不從心,盜獵事件層出不窮。曾擔任公園園長的尼亞孔巴介紹,在馬納普斯,手機沒有信號,通訊基本靠吼;車輛時常拋錨,交通只能靠走,種種主客觀條件制約,導致反盜獵工作一直舉步維艱。
在津巴布韋馬納普斯國家公園,從空中航拍的大象。從上百米的高空往下看,這一陸地上最大的生物顯得很嬌小。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xù)到張廣瑞等中國志愿者的到來。2015年至今,8批志愿者來到馬納普斯從事動物保護和反盜獵行動,每批時間1-5個月。他們用自己的滿腔熱血和過硬技術,與工作人員一起,肩負起反盜獵的重任。他們帶來的,還有盜獵者的“克星”——動力三角翼。
在津巴布韋馬納普斯國家公園的一個小型機場,張廣瑞與飛行員胡英健一起將動力三角翼推出機庫,檢查機況并準備起飛。這個機場周圍有許多灌木,是獅子喜愛的藏身之所。張廣瑞不止一次與獅子對峙,他的“保命法則”是:“千萬不要逃,鎮(zhèn)靜地慢慢走遠就好!”
隨著一陣轟鳴聲,動力三角翼飛上藍天。從上百米的空中往下俯瞰,馬納普斯就像一塊綠色的翡翠,美麗的贊比西河從其北側流過,在“上帝視角”的注視下,黑白相間的斑馬、卷著鼻子的大象、趴在河里只露出腦袋的河馬和鱷魚……各種動植物星散在這塊翡翠上。
在津巴布韋馬納普斯國家公園,從空中拍攝奔跑的野牛。當聽到動力三角翼轟鳴時,野牛、河馬等動物會迅速奔跑起來,十分壯觀。
動力三角翼飛行器也稱動力懸掛滑翔機,是航空運動領域中最受歡迎的一種輕型動力的飛行器,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歐洲興起。由于其造價低廉,結構簡單,安全可靠等特點,近年來,動力三角翼被廣泛應用于旅游、運輸、勘察、農用、防火、航拍、救災等行業(yè)中。
這一低空飛行神器對開展反盜獵行動幫助很大,馬納普斯面積不小,保護區(qū)內道路崎嶇,一些開車需要四五個小時才能到的地方,駕駛動力三角翼30分鐘即可到達。在巡邏中,動力三角翼可以飛的很低,能夠360度無死角地監(jiān)控整個保護區(qū),巡航距離達300多公里,時速可達80公里。同時,它在空中巡航時產生的聲音可以傳遞到方圓幾十公里,對盜獵者有很強的震懾作用。
張廣瑞記得,2017年的某一天,國家公園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具被槍殺的大象尸體,判斷盜獵者還在附近,可能繼續(xù)作案,便立刻用手臺通知了飛行員胡英健。胡英健帶上工作人員,駕駛三角翼追蹤,迫使盜獵者望風而逃。“他們怕留下痕跡讓我們追上,連鞋都扔了,光著腳逃走了。”
除了動力三角翼之外,志愿者還帶來了小型直升機、夜視儀、熱成像儀、專業(yè)級無人機、救生艇、升降機等裝備。這批“中國制造”設備,讓中國志愿者在這里參與的野保事業(yè)如虎添翼。無論在白天還是夜晚,在河里還是岸上,志愿者都能通過專業(yè)設備鎖定盜獵者,并第一時間通知園方。
2019年4月13日拍攝的張廣瑞在馬納普斯國家公園內居住的營地。經過幾年的建設,這里的設備越來越齊全,衛(wèi)星上網(wǎng)系統(tǒng)、防彈衣、各種工具……應有盡有。有時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要修東西,還要來找他借工具。
保護動物并不是志愿行動的唯一目的。今年3月,強熱帶氣旋“伊代”襲擊了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和馬拉維等東南部非洲國家,造成上千人死亡,數(shù)十萬人無家可歸。正在國家公園的張廣瑞聽聞災情后,馬上想到自己的救生艇等裝備或許能夠幫助搜救洪水中的幸存者。他帶上裝備和為災區(qū)準備的物資,驅車上千公里,成為到達災區(qū)的首批搜救志愿者之一。
2019年3月23日,在津巴布韋馬尼卡蘭省的奇馬尼馬尼,張廣瑞幫助災區(qū)的孩子們走過一座被洪水沖斷的橋。津巴布韋東部地區(qū)受強熱帶氣旋“伊代”的影響,導致數(shù)百人罹難。事發(fā)時正在馬納普斯國家公園的張廣瑞迅速趕到災區(qū)幫助救災。
張廣瑞到達的庫帕村是受災最嚴重的村莊之一,災情的嚴重出乎他的意料,他直言這是他見過的“局部區(qū)域毀壞力最高的洪水災難”。全村共有77戶人家,其中的75戶在“伊代”襲擊的當天就被洪水帶來的泥石流掩埋,僅2戶幸免。在庫帕村救災的幾天里,張廣瑞一直致力于幫助運送救災物資、協(xié)助村民修通被洪水沖斷的橋梁、挖掘遇難者遺體。救災的同時,他與當?shù)貧庀髮W者和官員一起詳細分析災害造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2017年6月16日,張廣瑞與其他志愿者在津巴布韋與贊比亞的界河——贊比西河上用沖鋒艇巡邏。馬納普斯國家公園坐落于贊比西河南岸,除了用動力三角翼之外,沖鋒艇也是志愿者常用的工具。在河里用網(wǎng)捕魚是違法行為,每當志愿者發(fā)現(xiàn)有人捕魚都會阻止。
2017年6月15日,張廣瑞在馬納普斯國家公園與其他志愿者一起用升降機清除槲寄生。贊比西河上游修建大壩后,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導致槲寄生在馬納普斯的許多樹上都有出現(xiàn),如果不把它們清除掉,樹就會大批死亡。
“前幾天還和朋友說,今年干旱,很少看見蛇,結果說完十幾分鐘以后帳篷里就有一條,然后就是每日一條的節(jié)奏……真不經念叨。”朋友圈里的訴苦,也像是炫耀,更是張廣瑞在馬納普斯的日常。
2019年4月13日,在津巴布韋馬納普斯國家公園的營地,張廣瑞坐在他休息的帳篷中,這個帳篷的“住客”并不是只有人,4月初的一天,一條“黑曼巴”眼鏡蛇就竄進了他的帳篷,好在這位“不速之客”的目標并不是他,在吞下一只老鼠之后揚長而去。
在距離祖國萬里之遙的津巴布韋當野保志愿者,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吃沒吃過的苦,看終生難忘的景。”參加了多次志愿行動的張廣瑞說。
“在這里要應付的挑戰(zhàn),都是在國內根本想不到的。”張廣瑞讓記者看了身上被蚊蟲咬出的上百個包,“這里的蟲子特別毒,有些腫包半個月都下不去。瘧疾等疾病也是家常便飯。”
張廣瑞向記者展示被蚊蟲叮咬的腫包。每次來馬納普斯國家公園,蚊蟲都會在他身上留下上百個包,這也是他從這里帶走的唯一紀念品。
志愿者從國內帶來的青蒿軟膏。
由于距離首都哈拉雷太遠且交通不便,蔬菜的補給成了一個難題。國家公園有規(guī)定,所有補給都必須從外面帶入。志愿者不能種菜,也不能打獵。旱季還好說,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雨季才是對補給的最大考驗,因為道路泥濘,車子很難進來,補給往往要一兩個月才有一次。
張廣瑞回憶起人生中吃過的最難忘的一碗回鍋肉。“那是第一次來馬納普斯,當時正值雨季,其他補給品基本都吃完了,只能天天啃土豆。一天晚上,我們在廚房找到一塊肉,時間放久了,都有點臭了,硬著頭皮用這塊臭肉和大蔥炒了個回鍋肉,沒想到還挺好吃,味道至今難忘。”
2019年4月13日,張廣瑞正在位于津巴布韋馬納普斯國家公園的營地里動手做飯。這次補給比較充足,他做了一大鍋紅燒肉。
張廣瑞等中國志愿者的到來,為這里的生靈撐起一把牢固的“保護傘”——盜獵現(xiàn)象逐年減少,而2018年以來,馬納普斯國家公園再未發(fā)生過一起盜獵事件。未來,張廣瑞計劃將志愿行動拓展到津巴布韋乃至南部非洲其他國家的更多國家公園和保護區(qū),為在更大范圍減少盜獵行為盡一份力。
2019年4月13日,三頭大象經過張廣瑞居住的營地。在國家公園,人和動物沒有天然的邊界,大象、河馬、花豹、獅子、斑鬣狗、狒狒等各類動物都造訪過他的營地,但基本相安無事。
“如果獅子、大象會說話,它們一定會向這些中國志愿者表達感激。”尼亞孔巴說,“感謝中國人在這里和我們并肩戰(zhàn)斗,一起守護這片野生動物的樂園。”
“用對動物的真誠,對待人;用對人的真誠,對待動物,”張廣瑞說,“人類始終不變的是,我們永遠是地球的一部分,變化的是,我們掌握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人對自然,從恐懼、占有再到尊重,這也許就是所謂文明帶給我們的美好。而最基礎的尊重,就是不干擾動物的自然行為。”
讓動物們在它們的棲息地自然地生活,是張廣瑞的最大愿望。
文字:張玉亮
圖片:陳雅琴、張玉亮
編輯:孟鼎博、盧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