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9-08-02 08:57:08
原標題:理上網來|創新又走心,原來你是這樣的《沂蒙山》
NO.1 | 壹
民族歌劇《沂蒙山》是一部“主旋律”,講述的是一個80年前的“舊”事。
看到主旋律、舊故事,你是否馬上聯想到“臉譜化的人物”“模式化的情節”“口號化的臺詞”,因此心生逆反、強烈排斥呢?
編劇王曉嶺說,《蒼天把眼睜一睜》是女主人公海棠比較核心的詠嘆調,是整個故事矛盾情節點的集中爆發,堪稱全劇“戲眼”。激奮人心的唱詞,經典大氣的曲調,情感真摯的表演……很多人看到這里,自然飆淚。
展現為民族大義舍生忘死的精神特質,《沂蒙山》藝術手法是“高級”的,運用了心理換位、將心比心的“共情”“共感”,而不是生硬堆砌的“宣教”“說服”。對人民群眾來講,這是一次審美體驗,也是一次情感體驗,在審美和情感上可以獲得雙重滿足。
這種“滿足”還在于它的不拘一格、出其不意。
比如那一曲耳熟能詳的《沂蒙山小調》,在這里被徹底掰開、揉碎,與全劇完美融合,帶給聽眾的,是既熟悉又新鮮的體驗。
比如用散點透視的創作方式,編織人物關系,設置戲劇沖突矛盾,語言對白、唱腔動作、人物形象塑造氣勢不凡,舞臺布景、藝術表演一氣呵成。
可以說,《沂蒙山》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藝術的,更是創新的。這或許就是一個講述“舊”故事的主旋律作品,能打破年齡界限、吸引老幼受眾群體的基本原因。
NO.2 | 貳
我們為什么要想方設法弘揚主旋律?
道理很簡單,在社會這個“能量場”中,正能量多一點,負能量就會少一點,反之亦然。一種向善向好的感情、思想、行為,傳遞給別人的,一定是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正能量。
有人說,大千世界,包羅萬象,我就希望看到、聽到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意見、多元的觀點,不希望只聽一種聲音、一種調子。沒有問題,但即使“多元”,也應該是在一個主流價值觀指導下的“多元”。
就像彈鋼琴,有了主旋律,然后再有各種各樣的合音,這個聲音才是和諧的,演奏出來的樂曲才是壯美的,否則就是沒有章法的、混亂不堪的。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古今中外,文藝無不遵循這樣一條規律: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能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先導。離開火熱的社會實踐,在恢宏的時代主旋律之外煢煢孑立、喃喃自語,只能被時代淘汰。
用一部歌劇,講述一個故事,用一段故事,傳唱一種精神,緊扣“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歌劇《沂蒙山》,為我們所描繪的是一個不一樣的沂蒙老區,所展現的是一種震撼人心、攝人魂魄的精神氣質。
其中所蘊含的雋永之美、永恒之情、浩蕩之氣,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當這些紅色文化因子激蕩起來,必然引導越來越多的人向往信仰之美、心靈之美、崇高之美,必然增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擔當。
NO.3 | 叁
《沂蒙山》的創作過程,是艱苦卓絕的,為創作者如何繼承創新,提供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案例。
比如:創作前,主創團隊在北京一口氣看了十幾部民族歌劇,每次看完就地交流討論,在一場場頭腦風暴中,一種新的創作思路漸漸成形;
比如:創排初期,數次到臨沂市采風,重走當年人民軍隊的行軍路線,與革命遺址附近的村民座談,向“老支前”、沂蒙紅嫂后人虛心求教,劇本的每次修改打磨,編、導、演等人員都必定參與“侃戲”;
比如,作曲欒凱花了整整一年時間,來研究中國經典歌劇和山東民歌,對劇中每個人物的音樂形象都進行了精心設計……
從提出創作構想到首演成功,《沂蒙山》孕育兩年,先后組織6次采風,13次專家研討,10余次修改劇本,400人次專家觀看指導,孜孜以求、千錘百煉、精益求精,才鑄就今天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經典之作。
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呢?
搞文藝創作,就需要這種“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藝術定力,需要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追求。就要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不為一時之利而動搖、不為一時之譽而急躁,不當市場的奴隸,敢于向炫富競奢的浮夸說“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說“不”,向見利忘義的陋行說“不”。
一部文藝作品,要贏得人民認可,花拳繡腿不行,投機取巧不行,沽名釣譽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轎,人抬人”也不行。
《沂蒙山》不辱使命。
(大眾日報 · 新銳大眾 記者:邵方超 李岳岳 策劃 張德春 任宇波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